By Lady E
一直不是一個很懂裝扮自己的人。然而就算如此,人在江湖跑,哪能不添衣(咦?),隨年歲增長,免不了衣櫥仍時不時面臨衣滿為患的窘迫,但每次整理收效甚微,乍見此書時,其實內心未抱有太高期待,覺得或許又如諸多收納指南、居家整理大全一類之書,滿滿的原則與訣竅讀來頭頭是道,然而到了自己手上卻怎麼也用不出書中所寫的三成功力。
本書從開頭談衣櫥是一天生活的起點、談女人的衣櫥中有80%都是不適合的衣服,而剩下20%中常穿、想穿、愛穿、需要穿的衣服之中,真正讓人穿起來感覺出色、漂亮、快樂的衣服亦少之又少,於是就理所當然探討了一下衣櫥爆滿的病因,源自於買衣服成為一種無痛療癒,不管是出自紓解壓力、購物衝動、同儕效應、自我犒賞等理由,人們就是很容易因為爽快而「先買了再說」,直到衣櫥失控,再也沒有空間推放源源不斷進倉的衣物們,此時啟動下一階段的「療程」,這劑特效藥就是「丟衣服」,換句話說叫「整理、收納」,再美其名或可曰「斷捨離」。
然而光丟是無用的。
過不了多久,可想見衣櫥又會面臨下一波漲潮,人的某些習氣如潮汐浮沉、來來去去,就像那些清空了後過沒多久又會滿滿未讀郵件的電子信箱一般,當你花去一下午完成了整理的偉大工作,痛定思痛不再讓未讀信件堆積如山,三天過後你便鬆懈滾落回「算了現在好忙,等等再看」的無限迴圈之中...
不,這扯遠了,拉回!(請見諒筆者碎念中的發散思維XD)
讀至此處都覺跟一般收納書無甚不同,循循善誘提醒購物前三思、謹慎篩選,給予具體的實施步驟,建議適當的輔助工具,但是從步驟中闡述鉅細靡遺的心路歷程,似乎開始帶出了那麼一點不同的味道。
此書從衣櫥減法話鋒一轉探討起更深層的人生,明知該丟卻丟不掉的減法過程中,你的「捨不得」到底是什麼?這趟減法的旅程,減的不僅是衣櫥裡面的衣服,減的是人生裡沉重不需要的包袱、減的是從來沒有用心思考過取捨而形成的習氣。當你刪去,若僅僅只是刪去,沒有仔細思考刪去背後的「不要」,也就錯失了從「不要」去看見「想要」的機會。
對此我突然深有認同,這彷彿接上最後一小段尋找根因(root cause)的路途,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雖早有認知「減法」藝術是重要的,「少」但是更好,然真正要做到捨去,在「想要」與「需要」之間做出理性的裁決,感性面的「想要」似總有些空洞未被填補完全,也就經常藕斷絲連、難以真正做到好聚好散的捨離,或許就是欠缺更深一層對捨離的探究。
那些毅然決然可以捨去的「不要」除了讓生命釋放更多空間容納真正重要的事物,抽絲剝繭找出支撐著「不要」的深層原因則更好的幫我們看清並革除已經不再滋養的一切。而那些猶豫萬分減不去的「捨不得」,想想為什麼我們會眷戀於不再適合我們的事物?去解離出那個放不掉的執著之處,試著好好道別、轉換,而後釋放。
這其中蘊藏著太多功課。我們可以選擇流於形式,也可選擇知其然、並求知其所以然,將一個外在物質整理的過程,提升為內在思想的沉澱轉換。
至於另一點感悟,不能說全來自於本書所寫的內容,只是恰好呼應到前陣子琢磨的幾本書籍所言,以及近來個人心境上的若干新體悟,頗令我唏噓,覺得或許是冥冥緣分重複提點我銘記在心。
一如作者寫到「如果每一次的相逢,都無法知道會不會是這輩子的最後一次,那麼每一次的分別,我們就都該用滿滿的愛說再見」,人這一生,獲得來走這一遭的機會是多麼難得,如佛家言「人身難得今已得」,當我們無數次談到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忽略去看的是現在,而我們在這當下實已是最圓滿的狀態,不能更多、也不能更少,人生也只有這一個無時不在變動的當下是確確實實存在。既如此,也就期許自己能道心堅定通透,專注活好並全然接受每個當下,則真正的定靜自在毋須外求,自然就存於剎那之中。
願與諸君同勉。
“透過取捨、思考、整理,重新遇見自己”
作者: 陳麗卿 / 時報出版 |
一直不是一個很懂裝扮自己的人。然而就算如此,人在江湖跑,哪能不添衣(咦?),隨年歲增長,免不了衣櫥仍時不時面臨衣滿為患的窘迫,但每次整理收效甚微,乍見此書時,其實內心未抱有太高期待,覺得或許又如諸多收納指南、居家整理大全一類之書,滿滿的原則與訣竅讀來頭頭是道,然而到了自己手上卻怎麼也用不出書中所寫的三成功力。
本書從開頭談衣櫥是一天生活的起點、談女人的衣櫥中有80%都是不適合的衣服,而剩下20%中常穿、想穿、愛穿、需要穿的衣服之中,真正讓人穿起來感覺出色、漂亮、快樂的衣服亦少之又少,於是就理所當然探討了一下衣櫥爆滿的病因,源自於買衣服成為一種無痛療癒,不管是出自紓解壓力、購物衝動、同儕效應、自我犒賞等理由,人們就是很容易因為爽快而「先買了再說」,直到衣櫥失控,再也沒有空間推放源源不斷進倉的衣物們,此時啟動下一階段的「療程」,這劑特效藥就是「丟衣服」,換句話說叫「整理、收納」,再美其名或可曰「斷捨離」。
然而光丟是無用的。
過不了多久,可想見衣櫥又會面臨下一波漲潮,人的某些習氣如潮汐浮沉、來來去去,就像那些清空了後過沒多久又會滿滿未讀郵件的電子信箱一般,當你花去一下午完成了整理的偉大工作,痛定思痛不再讓未讀信件堆積如山,三天過後你便鬆懈滾落回「算了現在好忙,等等再看」的無限迴圈之中...
不,這扯遠了,拉回!(請見諒筆者碎念中的發散思維XD)
讀至此處都覺跟一般收納書無甚不同,循循善誘提醒購物前三思、謹慎篩選,給予具體的實施步驟,建議適當的輔助工具,但是從步驟中闡述鉅細靡遺的心路歷程,似乎開始帶出了那麼一點不同的味道。
此書從衣櫥減法話鋒一轉探討起更深層的人生,明知該丟卻丟不掉的減法過程中,你的「捨不得」到底是什麼?這趟減法的旅程,減的不僅是衣櫥裡面的衣服,減的是人生裡沉重不需要的包袱、減的是從來沒有用心思考過取捨而形成的習氣。當你刪去,若僅僅只是刪去,沒有仔細思考刪去背後的「不要」,也就錯失了從「不要」去看見「想要」的機會。
對此我突然深有認同,這彷彿接上最後一小段尋找根因(root cause)的路途,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雖早有認知「減法」藝術是重要的,「少」但是更好,然真正要做到捨去,在「想要」與「需要」之間做出理性的裁決,感性面的「想要」似總有些空洞未被填補完全,也就經常藕斷絲連、難以真正做到好聚好散的捨離,或許就是欠缺更深一層對捨離的探究。
那些毅然決然可以捨去的「不要」除了讓生命釋放更多空間容納真正重要的事物,抽絲剝繭找出支撐著「不要」的深層原因則更好的幫我們看清並革除已經不再滋養的一切。而那些猶豫萬分減不去的「捨不得」,想想為什麼我們會眷戀於不再適合我們的事物?去解離出那個放不掉的執著之處,試著好好道別、轉換,而後釋放。
這其中蘊藏著太多功課。我們可以選擇流於形式,也可選擇知其然、並求知其所以然,將一個外在物質整理的過程,提升為內在思想的沉澱轉換。
“活在當下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全然做自己”
至於另一點感悟,不能說全來自於本書所寫的內容,只是恰好呼應到前陣子琢磨的幾本書籍所言,以及近來個人心境上的若干新體悟,頗令我唏噓,覺得或許是冥冥緣分重複提點我銘記在心。
一如作者寫到「如果每一次的相逢,都無法知道會不會是這輩子的最後一次,那麼每一次的分別,我們就都該用滿滿的愛說再見」,人這一生,獲得來走這一遭的機會是多麼難得,如佛家言「人身難得今已得」,當我們無數次談到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忽略去看的是現在,而我們在這當下實已是最圓滿的狀態,不能更多、也不能更少,人生也只有這一個無時不在變動的當下是確確實實存在。既如此,也就期許自己能道心堅定通透,專注活好並全然接受每個當下,則真正的定靜自在毋須外求,自然就存於剎那之中。
願與諸君同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