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不怪 – 讀「保持距離又不失禮的人際應對術」

By Lady R


如果單純只想看讀書心得,可以直接看以下黑字的部分就好,藍字是書中內容……

從小我就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個會社交的人,因為只要有客人來家裡,我一定會躲在房間裡面不出來,一直到客人離開,中間不管家人怎麼敲門、威脅利誘都沒有用,我可以不要喝水、吃飯、上廁所,是一個十足彆扭的小孩,等到長大不得不面對社會時,對於別人侵門踏戶的觸犯到我認為的自我領域,是非常不自在的,當心中的悶氣已經塞不下了,又因缺乏「技能」不知如何「妥 () ()」地「規勸」別人不要這樣,因此有人說我說話很直、不客氣,我媽則曾說我牙尖嘴利。

我其實很羨慕那些對人際關係應對游刃有餘的人,特別是年紀大後毛特別多,把悶氣塞在心裡的蓋子越來越彈性疲乏,曾一度有考慮要自我的活著,但人還是要回到社會上走跳、以及另一半又是個溫和恭謙的人(我如果太自我,他大概很為難吧!?),所以總想要學會些技能(ㄍㄟ掰的技巧?),故買下了這本書。

老實說,看前面1/3的內容時,我有種被騙了的感覺(see!年紀大了,脾氣不大好),但想說已經花錢買了書,也花時間看了,就試圖在其中找到可以學習的部分,看完這本書之後,儘管其中還有我需要學習的地方,但意外地有種被認同了的感覺,就讓我一一道來。

會說覺得被騙,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就書名來說,真的不是什麼「不失禮的人際應對術」,而是「保持距離」,作者在書中一直不斷強調的,是人與人距離的拿捏,引用一段書中所說「保持適當距離是一種積極主動維持美好人際關係的行為,同時也是讓日常生活獲得昇華的生存之道」,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作者也提到「不懂得維持與他人之距離的言行,以及跨越他人設下的界線且貿然接近的言行,都屬於一種『暴力』,就算是出自善意也一樣」,全書的重點,大致就是以這樣的主題在環繞進行。

其實就我們現實生活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長輩自以為是的關心(或是包裝在關心下的控制),以及旁人自認與我們熟識而開始的逾矩行為,作者一直不斷的重申遭遇此類情景時,應當勇敢地回應,甚至與對方保持距離,作者寫出的回應句子包括:「這種事情不計較,那要計較什麼事情呢?」、「對你來說是玩笑,但我卻認為是認真的,這種事是由我來判斷的吧?」、「我無法忍受這種事,難道你不知道嗎?」,不知道作者原本的語意就是如此?韓國人的文化迥異(作者是韓國人)?還是因為翻譯的緣故?我覺得作者的反應,和我年少輕狂時、回應踩到我底線的人所說的話,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真的是這樣回答,我想在書中的宇宙裏,我真的不是怪胎,而是這個世界太怪吧!(可以明白我為什麼覺得被認同了吧!)

承上,或許也是因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頗認同作者在文中所提「對於侵犯個人領域的錯誤言語和行動,現在試著正視它且理直氣壯表達吧!這不該受到譴責,而是值得獎勵的行為」,因和我所經歷的,「吞忍」及「轉念想說對方也沒有惡意 \ 對方也是出於關心」,才是被現今世道所普遍鼓勵的,我認為正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不僅是對於自己負責,也能夠讓對方有機會看清自己的行為,進而有機會改變,並不是件不好的事,反而忍耐對於確認的暴行是一種縱容,但我也認為表達的人也要有同樣開闊的心胸去接受回應,因為有時候,言語的表達與解讀,確實是會有誤差的。

也正因為作者如此強調距離,所以他也強調我們在生活中應當用心去「看」,保持與他人的距離(越親近的人越應當保持距離),要留意因自己所需而產生侵犯他人領域的單向暴力行為,這除了言語之外,也包含了舉止,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特別是當關係中有所謂的高低、強弱時,上(高、強)位者更要懂得與下(低、弱)位者保持距離的智慧,「忽視對方的感受,只因為自己較於優越就口無遮攔的人,本身就是傷害這個世界的存在」作者如是說。

全書用了48的情境主題去貫述作者強調的「距離」,其中一小段,是我唯一畫上大紅線的部分,紀錄於下作為此篇結語,雖然受到禮教束縛,我現在還無法完全豁達地做到坦率地與對方溝通,但做為自己的警惕,也期許自己不要成為今日讓自己痛苦的那種人:
只能默默承受某人荒謬言語的人生實在太可憐了,倘若他人的言語和行動踩到了你的界線,絕對別忘記確認自己能夠容忍的範圍。若是因為忍受痛苦導致變成心中的創傷,而此一創傷開始對自己造成影響,那就試著和對方保持距離吧這是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而必須執行的舉動。
會將自己的慾望和他人的慾望混淆在一起的人,也就是會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其他人身上的人,倘若你身旁有這一類型的人,請適當地和對方說清楚,不然就是選擇分開,這是不得不做的自保措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