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dy R
有人覺得他的文章很表面,但雞湯,不就是一堆正確的廢話嗎?只是在我們脆弱、一時迷茫時,點出了我們內心早就知道的方向,一如體弱時的滴雞精,滋補我們的體力,但那些對身體好的元素,仍有待我們再自行補充和鍛鍊。
有些時候,我們未必都會那麼碰巧地讀到一本好書。你有沒有那個經驗?看完後覺得「浪費我的時間!」,但我說的不是這一本,可是有人可能覺得是。
雞湯喝了暖暖的,但不確定功效,人在海外要調養身體,採買缺乏的環境,方便拖人從台灣帶來的,便是已熬煮好的補品,研究了一下選了魚精,因為聽了一些醫師說,(滴)雞精其實主要是補體力,如果你是要補別的,還是要另謀他法。
看了一些書和文章下來,已經習慣當前中文書的書名和文章的標題並不可靠,故沒有對本書有太多的誤解,所以你也不要太以為它是本勵志書,它只是剛好有勵句而已,且範圍相當集中,受不受用真的看個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微信公眾號的操盤手,現在也不過三十來歲的青年,二十八歲前是中國大陸寧波重點高中的英文老師,據說是個體面的職業(可以完全對長輩交代那種),二十八歲那年辭了工作到香港唸碩士,爾後在香港從事金融及自媒體營運,也是在香港期間把自己的公眾號做的風風火火的,這本書我猜想應當是集結他某段時期寫的文章而成的,並非為寫書而寫書。
查了一下這個人,其實網路上的評價兩極,詆毀的人將他說的非常不堪,除了人品、專業外,甚至許多人探討到他的文章並非全都是出自他自己之手(我也有發現他的有些小論點前後矛盾),但我覺得這些對於我都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這本書帶給我什麼?
這篇文章有大量的篇幅在講作者到香港念書和工作後,體驗到的人、環境、與想法(主要是職場上的),以及假期返鄉時所感覺到的落差和回不去的心境,他的內容,某個程度是勾動著我回想起曾經很喜歡、造訪過3次的香港、我所認識的3位香港籍長輩,滿足了我對那塊土地以及故人的念想,而有關職場和返鄉的感觸,也讓我反省著過去近15年在工作職場上的自己。
我知道作者所寫的內容未必能盡信,因其中幾篇內容提到他去美國度假一個多月,他所感受與體驗到的美國,有部分,就與我在美國念書生活的那頓時期感受到的不同,當然這有可能是我與他的時空已不同,也有可能是我的理解不同,但他在描述香港時,或許是因為他已經待上了好一段時間,和我印象中的香港相去不遠,作者是對香港的環境以及人民極其肯定的,我每每在看著作者文字的同時,想著現在和未來的香港,不知道那塊土地、以及住在那塊土地上面的人們,是否還能保留著印象中的美麗?而作者、和那些港漂多年的大陸人,又怎麼看待現在進行中的事?以及對未來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作者筆下所描寫、當時的香港職場,對照的是他在寧波擔任教職時的經驗,而我過去近15年的工作狀態,又何嘗不像他所描述的教職,是體制內、穩定、瞎忙、人人看似體面、實則被體制壓榨、未來及階層的流動極其狹隘的狀態呢?所以看著他描述著香港白領生活是有感的,提醒著自己、特別是現在沒有工作的自己,不要太過的安逸。儘管詆毀的網友有提到他有誇示之嫌,但有些時候、有些人,就是劑量要下重一點才會有感啊!
以總的議題來說,這本書是寫給想幹一番事業的年輕人看的,作者鼓勵年輕人到大城市打拼,不僅是大城市才有資源撐得起年輕人的夢想,也是在大城市競爭的氛圍下,人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可能性。儘管網路使世界扁平化,但因應網路應用所產生的效應,往往都是在大城市流行過後才往二、三、四線城市發展,在極度爭取速度的現在,儘管居住在二、三線城市較舒服安逸,但卻不利於大部分胸有壯志的青年,也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作者提出了他對於時間管理,技能培養,以及職場心態上的想法,也分享了他在香港念書時的體驗。
由於這本書的內容是一篇篇本身沒有連貫的文章,有較深感觸的心得主題也非常分散,有時非常個人,摘錄這本書中幾句文句如下,讓你感受一下這個滴雞精的味道,合不合你胃口:
l 人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在於他選擇沒做什麼。自我要求高的人,一定吝惜自己的時間,也不會來浪費你的時間。
l 時間花在哪裡,你的價值就在哪裡,你的人生,也在哪裡。
l 這個世界沒有太多真正的智者。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只不過有些人一不小心上了岸而已。
l 人在同一個維度下待太久,真的不是什麼好事。撕裂般的成長也許痛苦,卻能迅速吸收能量,看似跨界,其實是重生。
l 讀博士只是一個選擇,而不應該成為一個目標,更不能成為衡量一個人除了學術能力以外的任何標準。
l 知識這種東西老師教出來的不算,透過自身的理解消化並為自己所用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l 如今我們肯定不缺資訊,缺的是識別資訊的能力。
l 我們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看世界,不然你所看到的,將是別人餵給你的世界。
l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直到你做了。在一個自己不喜歡或不能發揮專長的行業裡做十年,內心始終不能達到高層次的愉悅感,真的沒有比這更大的浪費。
l 沒有時間是因為你沒有把這件事當作頭等大事,不敢把全部的時間和青春壓在這個夢想上,要嘛這個夢想不夠值,要嘛不是真的夢想。
l 我們都是揹著生活負重前行的人,生活就是我們的十字架,沒有人能夠掙脫。卸下哪些,扛上哪些,都是我們的選擇,是智慧的開頭。生活的容量其實和旅行箱的容量差不多,我們真的不需要擁有全世界,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是一樣。我們只擁有相同的24小時,流於表面的擁有,終究走不到內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