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dy J
手中拿著禮券,耳邊沒有眉飛色舞的音樂或董茲董茲的節奏,只有此起彼落但根本聽不清楚的細碎對話聲,眼前出現一本甫一發行就攻上暢銷排行榜的書,你會買嗎? 我買了,直接承認理智斷線。看完了作者序,覺得太棒了,有人正需要,趕快把書丟給他,自己在衝去買系列之一。這本,就是那個系列之一,似乎該去找消費心理學的書來讀了,為什麼會這樣? 到底!
說是系列之一好像也不太對,其實是作者受心理學著作的啟發,想出舒服做自己、舒緩建立情商的3個原則:「明白」、「剛剛好」、「慢慢來」,而這本書要講的是第一個原則:「明白」,明白自己,再一步一步慢慢做自己。作者其實是把自己對情商的信念與想法整理出來,寫出來,每個主題都配上自己與一位明星在餐桌上的對話,讓人讀得輕鬆。書中想傳達的觀念不難,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至少對我來說,蠻基本的,受用不多,反而有點想知道每個故事後面的明星是誰(大誤),就抓以下2個重點說說吧~
【做自己前,先認識自己的情緒】
大家都想做自己,但到底什麼是「自己」?很多人做不了自己,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己吧~但問題來了,「我」是誰? (這個問題我國小時真心疑惑認真想過,但實在想不透,就從此不再想了)作者這樣解釋,我覺得很有道理:
「你是河,情緒是分秒流經你的水滴。情緒,就是當下的自己,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認識當下的自己,然後就能認識長久以來的自己。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安頓好當下的自己,然後才可能安頓好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就是所有的感覺吧! 如果我們想做自己,首先要真心面對自己的感覺,熟悉自己的各種情緒,辨識他們從哪裡來?來做什麼?我該怎麼辦?該把它們各自安放到哪裡去?
作者也說:「我們人類比動物多出太多事:音樂、法律、貨幣、婚姻、公司、醫學、網路,都是我們折騰出來的。我們折騰出來了整個文明,引發各種感受,但我們的身體與情緒大致上還是很原始。」好像真的是這樣耶~更麻煩的是,我們甚至無辨識、不會處理,就讓情緒恣意牽引著我們,甚而影響別人。
作者提到<<情緒之書>>介紹了不同文化的156種情緒,說到有些文化對某些情緒特別講究,卻又對某些情緒特別陌生,例如祕魯的馬奇根加人的語言中,沒有字可以描述「擔心」的感覺。沒有那個字,就會對那種情緒陌生,要花更多力氣去辨識它。又例如中文也欠缺些字,假如你送朋友一張門票或一塊蛋糕,可以簡單用「enjoy」就表達完了,但中文只能勉強用「享受」,整句話就變成「你好好享受這場表演或這塊蛋糕吧」,聽起來好像朋友很飢渴,可能我們的文化較不重視除了玩耍以外,隨時隨地自己找樂子的狀態吧。
這讓我想起在英國念書時,某天上午偶然看到系上2位台柱教授在走廊上擦肩而過,他們打招呼的問候語是:Do you enjoy yourself? 那時的我,心中小小震撼,多美的招呼語啊~讓自己每天過得開心的秘訣,不正是「自得其樂」嗎?(這樣翻譯對嗎?)
【負面情緒無可避免,就好好面對好好處理吧】
本書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討論各種負面情緒(悲傷、恐懼、不安、厭惡、害怕、自卑、空虛),如何辨認並正視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對我們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無法避免,它們或許能幫我們避開危險,或甚至進而索未知的機會...。其中幾段印象比較深刻有:
當我們覺得每件事情都有個「應該」的樣子,而這些事卻都不對,都不合我們期待時,我們就喚來了很多「應戰」的情緒:嫉妒、憤怒、自卑、猜忌...都來了。在當今社會,不評斷好像已經成為很困難的事,好像不出點聲音別人就看不到我們,滿腦子只剩下「應該」與「不應該」的「規矩」,過去一切教育留在我們身上的各種規矩。但很多事其實無關對錯好壞,只與對你有什麼意義有關,放下評斷每件事的習慣吧~
另外,也提到我們的自卑,是來自腦袋中那個「理想的我」,不知道是小時候哪個長輩還是哪部動畫無意間塞進我們腦子,但「那可能是異物」,會引起身體排斥,我們不去檢討它,反而以它為標準檢討自己,這樣對嗎?
而談到怒氣,作者說:「情緒就是當下的自己,誰會沒事當下就把衣服扯了,讓自己裸在對方面前,先不去管是否丟臉或失禮,沒事就暴露自己的內在,是危險的事。即使獸類,都會小心的以鱗甲或皮毛去面對陌生的對象。」也透過訪問中、外大導演在片場的發怒經驗,發現大部分的導演並不會真的暴怒,原因是當責任在自己肩上時,生氣歸生氣,但不要太誇張,因為如果沒人給台接下,還是得自己收拾殘局,那時候有多囧啊~
以上,就是千呼萬使不出來的心得(呼~) ,至於系列之二-「因為這是你的人生」,在講選擇,在講朋友(超過一半以上的篇幅),繼續講做自己,書就在我手上,有沒有辦法寫出心得,我也好奇 : )
不成段落但值得深思的語句,筆記一下~
●
獨處的能力,是使我們與別人不同的關鍵能力。
●
正面或負面,那都是我們看這件事的態度,不是這件事本身。
●
後悔提供我們校對人生方向的機會。
●
友直、友諒、友多聞,其實就是友這個廣闊的世界。要用這個世界啟發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委屈自己,盲從我們受過的有限教育。
●
自己身上可以改變的東西太多了:性格、心情、態度、觀念,都可以改變,可以變得更明白、更舒緩、更恰如其分。
ISBN:9789861365145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8/11/0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