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回人際關係的主動權- 讀「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蔡康永的情商課2」

By Lady J


這本書是這樣開頭的:「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 最簡單的判斷就是:看這個人活得有沒有選擇。因為有選擇,是感覺幸福的基礎,沒得選擇的時刻,永遠是我們最鬱悶的時刻」。而這本書,又是這樣結尾的:「這是你的人生,除了做自己,沒有其他可做的。不要讓你生命中的人白來一趟,讓他們帶你去你原本不知道的地方,讓他們陪伴你成為比你原本想像中更好的自己」。讓我最有感的,約莫也就是這2段了,哈哈哈。

作者相信的情商3大原則,就是明白、剛剛好、慢慢來。上一本情商課講了「明白」,這本要講的就是「剛剛好」。雖然跟上一本一樣,整體而言,沒有太大的共鳴,但還是有些收穫可以分享。

作者認為,談到人際關係時,先弄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跟這個人有關係,為什麼要繼續維持關係,弄明白後,才知道我們要怎麼面對這一段關係,才可能做到剛剛好。人際關係就是我們的生活,不是什麼身外之物,而是直通內在至關重要的東西。而我們要做人際關係的主人,由我們主動來決定,踢過來的球當中,什麼球值得接,什麼球就隨便他去。

書中舉了這個例子,電影<<真愛挑日子One Day>>裡,女主角對男主角說的那句經典台詞:我仍然很愛你,我只是不再喜歡你了。就是對一段關係的「明白」,明白了才知道要繼續、轉化、還是結束這段關係。只是我覺得,噢不!這麼深刻、這麼認識自己、這麼需要人生歷練去領悟的一句話,可不可懂就好,理解就好,感同身受就好,拜託不要分析~

全書主要講2種人際關係:朋友與親子。其實應該是82的比例,幾乎都在講朋友(不太懂這其中的原由,或許是生在網路/社群時代的這一代,有個我那個年代無體會的困擾),那我們就來用「名言錦句」的方式聊聊朋友吧~
l  社會學家算過,一個人的一生,能夠稱得上朋友的人,最多大概150(所以一開始手機被製造出來時,手機通訊聯絡人欄位就設定成150)
l  朋友能夠提供的情感支持,其他的人際關係(包括家人、伴侶、同學、同事)提供不了。
l  朋友是你校對方向的地圖座標。
l  朋友能聊心事,還能隨時換新。
l  令你自在的,才算是友誼,令你焦慮的,應該是所謂的人脈。
l  貼心往往不是抱緊緊,而是為你關心的人,留下足夠的空間。
l  生命中遇到的人,大部分都終究會在某一天退出我們的生命。那些體的人走開了,但他們會留下各種線索、各種痕跡,引導我們循著去找到我們真心喜歡的事物。
l  你不知道朋友的啟發,能把你帶到多遠,但起碼,我們都不再只是停留在原地發呆了。

而與父母的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當我們覺得有所虧欠,就容易情緒勒索,而覺得被情緒勒索時,談判的時刻也就來了。首先,要能先分辨自己心中各種願望的輕重緩急,接著就所有談判的原則ㄧ樣,爭取達成最優先的目標,而在次要目標上讓步。在小事上滿足父母的期望,是為了儲備談派的籌碼,希望父母在大事上能尊重我們自己的意願。

這次串起每段故事的場景,是酒吧、過氣的主持人及長得好看酒保。一間酒吧的重點,並不是酒,而是喝酒的人,讓客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酒吧也就有了自己的故事。但相較於上一集的明星故事串場,覺得這次把故事放進酒吧的脈絡,略顯勉強。

倒是不知為何,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知是哪個情節、哪個畫面,哪個鋪陳,讓那個「沒有及時陪他多聊聊的遺憾」忽然湧上心頭。曾經是同事,曾經在社區的麵包店巧遇,曾經說過好幾次的改天再約,但沒有真的再約,然後就沒有機會再約了。想到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的經典台詞之一:「我們說的改天,應該不是一般人的改天吧? 」也是去年約莫此時,我給自己的功課是「說了再約,就要再約」,或許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上的「明白」加「剛剛好」,接受/歡迎/希望/感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明白),不一定要常見面但說了再見就要再見,至少再見一面(剛剛好)。

老樣子,無法歸類但能觸動心弦的,在這裡喔~
l  減少壓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手,放掉「事情非如此不可」的想法,你會發現可以放手的事情很多,但最後會留下無論如何都放不掉的事,那些放不掉的事,就是你活下去的理由。
l  太多人稱讚判斷錯誤的努力,太少人稱讚判斷正確的放棄。
l  有選擇的孤單叫「獨處」,沒選擇的孤單叫「寂寞」
l  心理學家麥格羅Phil McGraw說:「別人看待你的方式,是你教他們的」
l  人我之間的界線,要讓我平靜、自在、舒服。不要變成沒有分寸的人,把別人逼到角落了都不知道;說是為你好,其實就是不知分寸。
l  「剛剛好」講的是「恰如其分」。在情緒上所謂的剛剛好,就是恰如其分的體會自己的情緒,恰如其分的體會對方的情緒,少了就太壓抑,多了就太多壓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