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還年輕 - 讀「歲月靜好 : 蔣勳 日常功課」

By Lady R

聞名蔣勳先生許久,真的開始接觸,是幾年前為了前往吳哥窟旅遊前,為自己做功課時才第一次認真聽他講述美學(網路上有一系列影片)、入手他的作品(吳哥之美),那時非常欽慕他能夠將悠遠的歷史與文物講解到讓我在聽的過程如同神往,對我那次能在當地深刻的體驗那一座座精采的文化遺產有莫大的助益,回國後又在偶然的機會裡聽到他在TED演講中朗誦的自己著名的現代詩-「願」,因非常喜愛,故自此將蔣勳這位作家深深的印刻在腦海及心裏……


蔣勳先生這本歲月靜好於去2019年底印刷上市時,我就將它放入「下次購買清單」中,由於這類小品文,對於我來說的吸引力一直都比較低,因此遲至近日才入手閱讀。

這本書是蔣先生將近年聯合文學將其刊載於臉書的圖文整理後匯集而成,以中華文化中的24的節氣為時序編纂而成,因節氣面對的自然景觀改變,進而反思社會與人生。

相較我之前接觸蔣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相對比較無感的,可能就像我先前所述,我對於小品文一直都沒有太大的興趣,亦或是相對於七十多歲高齡、每日都會誦讀金剛經的蔣先生,我雖然不年輕、但仍舊稚嫩,我無法感受到出版社編輯於封底介紹中講述的「每翻讀一帖,就能得到內在的喜悅與寧定安穩的力量」,但當我在聽這本書所附的蔣先生朗讀音檔時,彷彿又回到當初聽蔣先生介紹吳哥之美時,那種神遊的情景,或許蔣先生之於我的魅力,在於口述更勝於文字吧!?

在這本書中,蔣先生提到他在海牙博物館賞畫時,看到一位盲人也安靜地站在畫前「凝視」著畫,他順勢提到: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要努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註解。

我看到這段,心想:「哇!這就是為什麼他講美學、朗誦詩時,那麼吸引人的原因嗎!?」

看完這本書後,我又意外的發現蔣先生為了宣傳這本書受邀演講,很幸運影片有被主辦單位上傳網路,在看講座影片時,雖然簡報是用跟書中同樣的照片在進行,但我發現講座本身比書本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講座沒有太多的省思與沉澱的文藻,更多的是人生的經歷與智慧,這兩者都有其喜歡的受眾,或許只是現在的我更喜歡後者?

歲月靜好的講座我有很多的感觸,歲月靜好這本書讓我劃線的佳句卻沒有很多,重新檢視自己留下來的部分,果然心境上「不是」在歲月靜好的狀態啊!
想到前一陣子網路上流行的一句話「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我覺得這個「有人」未必是他人,也可能是還在努力中的自己,在經歷風風雨雨至終能沉澱,或許更能深刻感受什麼叫歲月靜好吧!?所以,或許我還年輕……

個人劃線佳句如下:
l   過了夏至,島嶼南方就開滿鳳凰花,熾熱野艷,像燃燒起來的炙烈火焰。生命若只是一季的揮霍,是要如此活出沒有遺憾的自己嗎?

l   以前會趕紅葉極盛的時段賞楓,慢慢發現秋色並不是概念裡的紅,也不只是概念裡的楓。秋色像是時間裡一段慢慢堆積織成的錦緞。
如果隨著入秋的程序看山,會看到一片青綠底色裡,逐漸像細絲紡織一樣,慢慢在翠綠間織入不同付染的澄黃、金赤、絳褐、銀紅、粉紫、硃赭,比古代最講究的染織工法還要細膩,變化如此豐富,彷彿要考驗我們視網膜上色彩的反應,使人目不暇接....
秋天彷彿是來說法,說色相的存在,說色相的華美,也說色相的逝去,一無牽掛留戀


l   生命的祝福或許並不難理解,但是我們常被瑣碎事絆住,把瑣碎當成生存的主題,陷在汙濁、混亂、沮喪中,也不知不覺把汙濁、混亂、沮喪當生命的正事來宣揚傳播。不知不覺,生命的萎縮、枯槁、腐爛便由此開始。

l   一切如夢幻泡影,永恆只是自己的執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