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吃了什麼?- 讀「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By Lady R

第一次使用番茄糊,是念研究所的時候,向同學學了義大利肉醬麵的作法,由於簡單又好吃,那陣子是我桌上常見的菜餚。畢業回國後,台灣外食實在方便、實惠又多樣,老早就將做法拋諸腦後;去年搬到飲食文化可接受、但也沒有那麼習慣的土耳其,又重新拾起鍋鏟,網路上找了新的食譜,重新再入手番茄糊,只是土耳其本土品牌的有機番茄糊顏色偏淡粉,架上有些其他品牌的色澤則是鮮豔飽滿,默默地在心中畫下小小的問號。

從來沒想過,番茄的經濟如何,竟然有一本書是以番茄糊為主軸,還獲得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獎項。不看還好,一看像是打翻了潘朵拉的盒子,一幕幕不忍見的真相。

這本書是作者於2014-2017年採訪撰文而成,台灣於20197月發行,所以內容中數據的飲用在現在看來偏舊,但仍舊驚人,依據書中引述的2016年聯合國的資料顯示,番茄產業的年營業額高達100億美元 (但利潤僅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 ,很難想像這個原產地在南美洲的蔬果,現在竟然是許多國家的重要糧食,且生產番茄糊原料的主要國家之一,竟然是食用這項產品比例較低的中國大陸。番茄的代表紅,與中國大陸代表的紅,竟巧妙的結合。

番茄糊是西方料理常用的醬料,除了以番茄為基底的料理外,它還也是調製番茄汁和番茄醬的原料。在自由市場的經濟運作之下,價格成為一切主要的考量,眾所周知的品牌,如亨氏等,早就不自己製作番茄糊,而是向中國大陸進口番茄糊之後,再在自家工廠添加配方後,裝瓶裝罐出售,而更多的是,知名大品牌直接指定番茄糊等級、確認包裝外觀後,由中國大陸廠商的工廠直接裝罐出貨,所以以同等級的番茄糊來說,消費者拿到的只是外包裝不同,但內容相同的東西。

而據說番茄糊等級最低的產品,現在都銷往非洲,作者還冒險避開受訪廠商的注意,偷偷掀開運到非洲廠內等待調味分裝的番茄糊,看見番茄糊根本是黑色的,而這些番茄糊除了品質差之外,很多都是過期應當銷毀的產品,被運到廠內後,再透過像是澱粉、黃豆纖維、色素等添加物調整番茄糊的色相,最後進分裝,最終鮮豔的番茄糊成品,其中僅有31%的番茄糊,其餘69%都是添加物,不標示添加物已經是這個業界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而廠商還在研究如何降低番茄糊的比例,以期降低更多的成本。為了讓產品更好的在非洲大陸銷售,包裝都有意識的帶入義大利國旗的色彩,或是取個義大利的名字,實際上以非洲大陸銷售最好的番茄糊品牌為例,其背後的廠商是印度人,其他還有更多是中國大陸的商人。

即使是我們刻板印象認為番茄糊品質應當比較優良的義大利和法國,也難脫逃大量進口中國大陸番茄糊的命運,番茄糊以原料進入歐洲,再重新稀釋及填充添加物後,以分裝國的名義上架與出口,由於這樣的情形太過嚴重,義大利本身也生產加工用番茄,在工會的抗議下,義大利農業部明訂在義大利本土境內銷售的番茄糊必須標明原產地,以保障本土生產的番茄以及本土製造的番茄糊,但對出口的部分就不加以管理;而法國普羅旺斯曾經也是擁有著名的當地番茄糊品牌--小木屋(Le Cabanon),西元2000年前後供應全法國¼的番茄醬市場,爾後,中國大陸生產番茄糊的工廠於2004年將該品牌買下的同時,也意味著法國番茄罐頭王國的瓦解,普羅旺斯不再有生產加工用番茄的需求,連帶生產番茄糊的設備與供應鏈連帶被毀,原物料被換成中國大陸的番茄糊,在原來的工廠製造,繼續沿用法國製的標籤以及該品牌的著名商標,該品牌持續合法的銷售法國人熟悉的產品--”來自普羅旺斯的番茄醬

為什麼番茄糊會大量的被中國大陸所生產的替代? 因為生產番茄糊的過程利潤並不高,在加工製造後才會產生高利潤,故各家大廠傾向採購番茄糊,而非生產番茄糊,此時大規模製造的番茄糊也因此更具競爭力。
中國大陸的新疆從前主要的經濟作物是麥子和棉花,但這兩種作物在兩年的採收後必須種植其他作物,因此在評估後,選擇了番茄,在義大利的設備挹注,以及亨氏的技術及人員培訓協助下,1990年,中國大陸的番茄糊在業界竄起,2000年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番茄生產國,至今人是全球最大出口國。除環境之外,廉價的勞力功不可沒 (作者先前主要提到少數族群的廉價薪水,後來在其中一篇淡淡的點到集中營)

再看看遠端同樣生產加工番茄的義大利,作者指出大家心知肚明的也是同樣的狀況,義大利農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即是剝削難民移工,腐敗弊端遮掩著黑工的事實,來自非洲的難民住在貧民窟中遭受著工作仲介宰殺,仲介操持著不僅是他們的工作機會、薪水、居住權利,也運用女性難民的脆弱控制他們賣淫,沒有辦法積累財富的難民在受傷後喪失工作能力,只能在異鄉街頭等待上天的召喚...

加州的番茄糊生產過程應該是我看到全書最正面陽光的地方,由於土地平坦及經營人士的裡面,工廠的製造生產一開始就以自動化為規畫目標,機械栽種採收後直接裝載至卡車上,一台台等待進場的卡車在等待期間有機械直接進行番茄清洗,排到時,番茄也全部清洗好了,直接整車倒入機械中,直接自動化進行後端番茄糊製作流程,人員只需要在辦公室觀看螢幕、注意儀表板上的數據,而且這些人員並非正式人員,僅是專案聘雇,真的有事才會請到正式人員出面處理,整家大公司不到10個人。 (我後來意外在網路上看到,中國大陸看好加州的栽種優勢,201910月有大企業要去加州設廠)

加州的此套模式現在正在全球番茄糊產業鏈中被翻製,但是實際可運用的範圍仍有限,由於機器栽種採收需要平坦的土地,人工採收在中國大陸和義大利仍無法避免,此外人工採收的好處在於能夠分辨番茄的品質,不會誤將未成熟的番茄採收下來,因此目前義大利境內標榜高品質的番茄糊,也會同時強調是人工採收的。

我以前很天真的以為番茄糊用的番茄和我們平常買的番茄相同,看了本書才知道,為了作業需要,大公司如亨氏花了許多時間與經費進行品種改良,因為加工的重點在於讓水分蒸發,同時在運輸的過程中,最下方的番茄要能承載上方好幾頓種番茄的重量,所以加工用番茄並不多汁,而且堅硬,同時為了適應工廠的機器,在高壓烘乾機中不會被煮熟、不會焦、顏色也不會劣化,我不禁心想,這哪位? 我認識嗎?

也是透過本書,我才知道有一個叫聖克里斯多福吉尼維斯聯邦”(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 的國家,這個面積僅251平方公里、由兩座加勒比海島嶼組成,是避稅專家熟知的避稅港,專門賣護照給全球有需要的人士,只要支付25萬美元,且人不必到場,即可取得的該護照,竟然可免簽竟入包括香港、列支敦斯登、愛爾蘭、瑞士和歐盟的深根會員國,這個世界好大啊! 不懂的事情真多!!

至於文章一開始提到我買的土耳其有機番茄糊色澤偏淡一事,我莫名的覺得心安,看了瓶身的標示產地是土耳其 (土耳其也的確是名列前5的生產國),起碼沒有加色素吧! 我想。

番外篇: 因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之故,有台灣的電視台為報導義大利疫情,翻出2012年前往義大利米蘭的採訪報導,原來在當年,當地已經有3萬多家中國大陸人成立的企業,從事時尚之都的各式服裝配件代工,廠商從中國大陸進貨後,在當地加工生產,就能以Made in Italy的掛牌對外販售,但從原料到製作都不脫中國大陸之手,當年農曆年,光米蘭地區中國大陸人為過年匯回中國大陸的金額就高達20億歐元,非常驚人,或許現在,沒有經手中國大陸的,才是最為稀有難得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