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玻璃心,只是太敏感 - 讀「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

By Lady R

年輕的時候曾經密集的在一段時間內上了一連串坊間所謂的心靈成長課程,那是段難忘的經歷,我相信所學至今仍影響著我,轉眼已經十多年過去,畢竟是身為水象星座的人,在經歷工作、結婚等其中的種種波折,特別是所作所為隨著身分的改變要顧慮更多的他人時,心境不再似年輕那般灑脫,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年輕時的自己大概很難想像會把它拿起來翻閱吧

作者水島廣子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希望藉由這本書中提到的小訣竅,讓閱讀的人與自己的情緒和解,過著充滿活力與更有陽光的日子。書中反覆宣導相同的概念,一再再喚醒著年輕時所學 : 先承認與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後回到當下。作者在這個觀點上,舉出一個個的情境套用到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在意事情,例如


對於無法確定的未來,就算犧牲了現在,真的就能得到更安心的未來嗎? 作者點出:「只有高品質的當下,才能累積出高品質的未來』」;而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作者覺得與現實抗爭只會讓負能量累積到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地步,不如改變自己的心,也就是接受現實,努力的安慰自己就好

關於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說到底只是別人那個時間點接收事務時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我們覺得對方所給的評價能決定自己的價值這個偏差的想法

針對工作與目標,則建議將其問題細分化,這種做法之前在別本暢談工作與目標的書也曾看過,藉由列出達成工作目標所需執行的工作細項,就能有效的瓦解不知所措,並順利的進行。有爭議的是,當別人把工作推給自己時,作者認為當事人如果自主判斷選擇息事寧人,此時他就認為與其抱怨不平,不如將心態從被迫接下轉為自己主動接下,強調如此能減少自己的壓力,讓自己過得更舒適。倒不是說作者的觀點錯,個人刻板的認為會看這本書的,都是沒有勇氣說不的人吧?!(所以應該改念拒絕他人的藝術這類的書??)

遇到一天到晚嘮叨的老闆,作者點出抱怨者隱藏著希望主管能夠改變的潛在期待,但由於人是無法改變他人的,作者建議在溫和的提醒主管他的問題後,若仍無法改變現況,接下來只需要考慮如何讓自己過得更舒服即可~,若是因為自己莫名的忍耐而使焦躁程度倍數成整長,就試著去理解對方有他自己的狀況,明白自己是遇到一個有狀況的人就好,因為一旦認定自己是受害者,即是認定對方不停止那個行為,自己就會一直受苦,也就是等於放棄了自己的自主能力。在生活中遇到此類抱怨的人,可以先從決定不要聽對方抱怨這一步開始。

感覺到對方的建議侵犯到自己的領域,作者的建議是:「就坦然接受會產生負面情緒的自己吧!」,他更進一步說到,若對雙方的關係還算有信心,也可以試著告訴對方這樣會讓我有很大的壓力,此時若對方發現自己確實越界了,或許還能因此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如果對方依然我行我素,就要思考是否應該保持距離...,這段我覺得對於我來講,也是有講等於沒講,目前生活當中覺得這種越界關係的都是原生家庭以外的長輩,該講嗎講了也等同沒講,還會招致誤會,那又該如何保持距離呢?(有些關係就是無法保持距離啊~~

有關指責這件事情,作者提到:「指正別人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行為人格分開。所以,反過來說,對於被指正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指正時的內容表現方式。無論對方說的內容多正確,只要他的表現方式帶著人格攻擊,就沒有必要無條件接受。更進一步說:「只要能明白那是對方恐慌時的反應,不是針對自己的攻擊就好à 但我想,會因為書籍名稱來看這本書的人,也知道不必無條件接受這個道理,只是過不了心理的坎啊!!更何況有時候火大起來,就是想認定對方就是攻擊啊!!!!!憑甚麼他的爽快讓我不開心!!!!!(謎之音: 這樣誰也救不了你

以上,我僅大概抓出幾項內容整理於此,並不是全部,作者還有對寂寞、以及面對人生重大失去等主題進行撰文,雖然好像很多,但全書如同一般的日文書籍,在編排及撰寫上算是輕鬆易讀,至於這是否是本值得念的書,我不知道,但我認同作者貫穿全篇的觀點à接受自己的情緒。

而以下這段書中的摘錄,則是我覺得個人需要修練,若能成功,我就出運的段落

就像腳趾不小心撞到了桌角,讓自己痛徹心扉,那個疼痛還持續了好一段時間,這個時候,除了靜待疼痛過去,也沒有別的辦法。
遇到這種事情,我們通常不會去深入思考為什麼會痛成這樣,我們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會簡單的接受這是腳趾撞到了,好痛喔的疼痛反應。我們知道這個疼痛會過去,所以即使疼痛,也能夠靜心等待。
身體受到衝擊時是如此,當心靈受到衝擊時,自然也完全是如此。
只要接受想太多本身是當我們聽到讓人羨慕的事或受到衝擊時,就會想東想西、把自己拿去跟別人比較,然後失去自信的正常反應,就不需要過度解釋,只需靜待衝擊過去就好。

最後,照舊(??) 以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做為這篇心得的結尾
雖然不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學習什麼,但是這些零碎的片段,肯定會在之後彙整成重要的累積。

願跟我一樣有小劇場的你,越來越容易回到自己心靈平靜的時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