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是需要影像、音樂、娛樂的一般觀眾- 讀「櫻桃的滋味 阿巴斯談電影」

 By Lady J

 


在朱敬一博士的著作「牧羊人讀書筆記」的閱讀清單裡看到這本,全書內容是記錄阿巴斯導在一場演連續7天的工作坊中,跟學員的對話。不確定自己是被「電影」還是「櫻桃」吸引到,總之,有點辛苦但終究還是讀完了,雖然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閱讀,但讀完有種不踏實感,或許是因為沒看過任何一部阿巴斯的電影,也或許自己不論以觀眾的身份(看的電影不夠多),還是製作的角度(少有機會接觸電影界的資訊),都覺得需要更多經驗或資訊才能凝結成更扎時的感受,因此,這篇僅就我個人淺薄的基礎所抓到的資訊做整理,以及相關聯想做分享囉~

 

關於電影

一部好電影讓你無法動彈。它挑釁、喚醒內在的東西,在電影結束很久之後仍在拷問你。

 

阿巴斯認為,電影的目的是,讓觀眾感受、思考,而不是給答案,電影的品質,是由觀眾能夠讓想像力馳騁至多遠的程度來決定,而導演的工作,是在邀請觀眾參與創作的過程。

 

阿巴斯也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旦電影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一旦作品完成,你就無法阻止/影響觀眾如何詮釋它,它接下來的生命是由每一位觀眾自行完成。讓我想到羅蘭‧巴特說:「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應該是同樣的意思吧~

 

關於影像

只要借由影像和聲音來描述想法,不用去解釋這一切意味著什麼...讓影像做它們的工作。

 

關於音樂

音樂是一種激動人心的藝術形式,它伴隨著巨大的情感能量...我寧願我的影想不必與音樂競爭...

 

 

確實,好的電影配樂能幫影片大大加分,讓電影更完整、更圓滿、更深植人心,相信大多人心中都能喊出幾片配樂讓人深深著迷的電影。

 

近期看的「純用影像說故事」的電影,應該就是<<大象席地而坐>>(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改編劇本)。很汗顏的,不論電影還是原著小說<<大裂>>都沒法看完的,可能正是因為太發人省思、太需要思考、太人生寫實、太哀傷了吧~也才發現,原來電影對我而言,需要一定程度的「娛樂」,色彩、景物、音樂都是必須,如果一定要燒腦,那至少要演員要男的帥、女的美,或是演技特好。沒錯,我就是那一般大眾,哈哈。

 

關於剪接

沒有剪接,電影就不存在,但剪接可以某種程度上扭曲(想到韓綜的「惡魔剪輯」幾乎可以操縱、逆轉整個競賽的勝負),因此阿巴斯建議寧願在攝影機前安排好事實,而非在發生以後用剪接干預,因為只有在拍攝時,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會發生。

 

 未經剪輯一鏡到底的片段,我心中的第一名非<<花甲男孩轉大人>> 裡蔡振南、盧廣仲對罵3分鐘那段莫屬了,真實,但真的徹底考驗演員實力,攝影師也好辛苦。

 

關於演員

對演員要和善。很少有什麼好理由,要把攝影機湊近演員的臉。保持好距離,留給演員尊嚴,以及作為導演的尊嚴。

 

這時,腦袋瞬間閃過好多影片好多主角臉部特寫的畫面,雀斑、皺紋都一覽無遺的那種,甚至可以從女主角雙眼瞳孔中各有6個白圓圈(卡通小甜甜大概只有3個),來判斷有幾台燈光打在她臉上,光用想的都覺得不自在,真是辛苦演員了。

 

至於選角,阿巴斯認為,直覺通常是最可靠的。只要他演的角色與內在自我足夠契合,任何人都可以是演員,但如果是跟非職業演員合作,由於無法改變他們處理角色的方式,因此選對人更顯重要。

 

關於結尾

如果故事缺少最後一頁,我們會被迫猜測主角發生了什麼事,做出什麼決定,就好像作者讓讀者自己完成個故事。

 

但依據個人看偶像劇的經驗,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個結局,好的、壞的、開心的、傷心的都無妨,倒敘法最後答案揭曉的那種也不錯,畢竟,我就是來聽故事的啊~開放式結局如果太開放,反而會讓觀眾一陣錯愕,一不小心就爛尾了,因此,可能還是要看導演與編劇的功力。

 

然而有些電影的結局裡,雖然主角做出了選擇,有了個明確的結尾,但劇情中給足了線索,讓觀眾仍然可以在電影結束後思考,換作是自己會不會做出和主角一樣的決定(例如韓國電影 <<愛上變身情人>>),或是像<<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在劇終前用輕快的節奏把另一種可能腦補一遍,也不失為是一種半開放式、餘韻繞樑、發人省思的結尾。

 

關於電梯(看似亂入的標題,其實是全書最有趣的地方)

其中好多段討論,都圍繞著電梯,也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內容。阿巴斯用討論方式引導學員,說到,影片的架構,從說故事開始,只描述觀眾需要知道的東西,要盡可能精準,但不要告訴聽眾這故事關於什麼或概念是什麼,只要精確解釋,看見什麼、聽見什麼,觀眾需要的資訊,只有最基本的事實,例如:誰在畫面中、他們在做什麼、說什麼,如果透過這些資訊,卻無法立刻明白故事是什麼,或許就有問題了,此時,必須重新檢視分鏡表。

 

舉個書中的對話例子:

學員A:一個女人,三、四十歲,站在走廊等電梯。她按下按鈕,從包裡拿出一個三明治。電梯來了,她走進去開始吃,電梯上行幾層樓後停下,門開了。門快要關上時,一個男人進來,拿出一塊手帕嗚著前額。他高大,鬍子刮得清爽,穿西裝,女人覺得他很有魅力。

阿巴斯:我們怎麼知道女人喜歡他?

學員A:男人進電梯前,女人正狼吞虎嚥地吃三明治,沒在意自己的樣
子,男人站到他旁邊後,女人迅速偷偷努力把自己弄乾淨,她把手伸進口袋找紙巾,但沒找到。

阿巴斯:如果她沒找到紙巾,我們怎麼知道她在找?

 

學員A:用她四處翻找可以用來擦嘴的東西,就夠清楚了。

學員B:這樣如何:她照著電梯後方的鏡子並注意到嘴邊有蛋沙拉。

學員A:於是,這個男人從口袋掏出一條手帕遞給她,他微笑者。女人
很尷尬,但也為發生了的聯繫而高興,她笑了笑。電梯停下,他走出去,女人說『你的手帕怎麼辦?』,男人說:『別擔心,我知道妳住在幾樓。

阿巴斯:這個構想不錯...而且這個故事幾乎完全用影像傳達...但為什麼男人要用手帕擦拭前額呢?那是必要的嗎?他最好還
是留著手帕給女人擦蛋沙拉用。他的口袋裡真的會也第二塊手帕嗎?他又怎麼知道女人住在幾樓?他比女人後上又先下電梯。不如讓女人先下電梯,並在離開時把手帕交給男人。他拒絕,然後說出那句台詞。

 

電梯似乎是故事取之不竭的泉源,想想自己的經驗,與1個至數個/熟人陌生人/不認識但見過很多遍/壓根不想看見/想念卻不想見(一秒歪樓)的人被關在封閉式的空間一小段時間,會發生什麼事? 只可惜監視器的畫面不能當作電影素材,否則一定會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阿巴斯出生於伊朗德黑蘭,是導演,也是詩人、攝影師,除了<<櫻桃的滋味>>(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阿巴斯導演較知名的電影作品還有<<特寫鏡頭>>、<<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影片)、<<風帶著我來>>(1999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Youtube找到的大多是電影精彩片段,很好,我是需要多看幾遍慢慢感受(翻譯蒟蒻:第一次看會睡著)的那類觀眾,再次確認了,我就是那一般般的大眾無誤啊~

 

作者: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1941-2016)

譯者:  btr

ISBN:9789862358030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18/01/3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