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dy J
一起散步的這11位專家包括:地質學家、字體設計師、插畫家、野外博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都市社會學家、醫生、視障朋友、音效設計師、小狗及19個月大的嬰兒。為了方便理解,擅自把11位專家分成「這就是我的日常」類,以及經過訓練或特定興趣使然的「職業」這2類。
【跟著「職業」專家散步】
在散步過程中,「職業」類的專家多借用工作需使用的敏感度觀察週遭,例如:字體設計師對門牌、招牌、海報、廣告的字體一眼能發現問題,能進一步看出設計產生年代,還能栩栩如生地形容各個字母風格,例如這個A昂首闊步、那個R神氣地挺起胸膛...,也介紹了建築師喜歡Helvetica 字體。醫生則運用「望、聞、問、切」的「望」的功力,過完斑馬線後直接分析剛剛擦身而過的人可能身體上有哪些問題,醫生形容:人光是出門走在街上,就無意間透露了他們的生命史。
今年開始,明顯感受到視力大不如前,因此更專注於聽覺的使用(有沒有人要發明成人點讀筆?敲碗),也對本書中跟著音效設計師一起散步的段落最有感覺。
講到音效師就想到韓劇「又是吳海英」,男主角職業正是擬音師,劇中呈現了許多有趣的工作的情形、還有一部實在想不起名稱的電影,但youtube有節錄一精彩的擬音師工作情形。
音效設計師說,濕度、溫度這些介質會改變聲音傳遞的遠近,也會影響我們對聲音的看法,例如:一個房間的濕度,以及我們能聽到的早期反射與回音,就是「我們覺得那個房間聽起來像『房間』的原因-所以浴室聽起來和客廳、廚房都不同」。也說到,在現實世界裡,聲音的迴響方式會因為他經過的結構而有所不同,因此聲音抵達每個人的耳朵時已經變了,怎麼個變法,端看聲音與耳朵中間有哪些東西,以這個角度,在城市裡聽到聲音的任何一刻都是獨特的,都是瞬間繪就又瞬間洗去的聲音風景畫。此外,聲音如果運氣夠好的話,可能有機會被「音效」的方式保存下來,例如:傳統電話鈴聲。
細想自己能一個人好好靜下來的時間,大概只有上下班途中短短的車程吧~曾試著利用時間聽podcast或音樂,無奈想專心聽耳機裡的聲音時,發現周遭都是雜音,只好把耳機聲音調整更大聲,激發耳膜劇烈震動的潛力,但實在擔心聽力受損,只好又默默把聲音關掉,原來我們周遭,始終有太多有意無意的聲音,不斷干擾著、麻醉著我們的知覺。
最近也常試著用聽覺認識周遭,等紅綠燈的時候閉上眼睛,聽著風聲在耳邊呼呼吹、公車怠速等轉彎的低頻引擎聲、同樣等著過紅綠燈的人們細細簌簌的說話聲。也嘗試在咖啡廳裡背對著吧台,用耳朵辨別收銀機「噹」的一聲、敲擊義式咖啡粉磚聲、打奶泡的蒸氣聲、洗杯子的水流聲與杯緣撞擊聲,彷彿後腦長了眼,能完全知道後方發生什麼事。有趣的是,聽了一小段時間(非常短暫的時間)後,會下意識、忍不住立刻睜開眼睛或回頭,用眼睛確認剛剛聽到的聲音,音效設計師對這個反應的形容是:我們會用眼睛去聽聲音。但覺得與其說我們用眼睛去聽聲音,不如說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合作,讓人更能掌握周遭全貌,也更有安全感,所以眼睛跟耳朵都好重要,還是少看螢幕少戴耳機吧~
【跟著「這就是我的日常」專家散步】
說白了,其實是拋開自己的習慣,放下自己的先入為主與經驗,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我很幸運,有機會試著從不同高度看世界,以及經常想像不同光譜波長的世界,說說我的發現吧~
從不同高度看世界
強力推薦試試用這2個高度的視角看相同的景物:195公分(找張高一點的板凳站上去,俯角看大家頭頂毛髮生長姿態很有趣,上面的空氣也真的比較新鮮)與90公分(蹲低點,再低點,這是孩子的視角,不要再罵他們了,你覺得理所當然、鐵錚錚擺在眼前的東西,因為角度的關係,他們真的看不到!)
想像不同光譜波長的世界
可曾想過這樣的世界:除了明確的顏色(例如:亮黃、正紅、黑、白...)之外,大多是深深淺淺的灰色、自畫像的整張臉是灰色並不是因為灰頭土臉,而是因為不知道哪個灰才是大家眼中的膚色、整袋新衣為何就是找不到屬於我的那件藍綠色愛迪達外套(小朋友還不會認logo,英文自然發音也還不夠好)。醫生說,就算戴了校正鏡片,充其量也只是調整部份的光波,終究跟一般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但是又何妨呢?東西又不是只單靠顏色判別,只要更多的耐心、更多形容、更多說明,更多包容,不一樣又怎樣,心地善良本身就是最美的風景。
整本書可以用以下2個概念做結:
- 太多資訊干擾,容易視而不見
- 不同專業用不同視角看世界
人類能感知的範圍及資訊處理速度都非常有限,例如可見光只佔了光譜的一小部份,能聽到的聲音也不過是音頻裡的一小段。既然無緣探索有限之外,在能力所及的狹小的範圍裡就更不能再畫地自限,借用書中引用的一段話最結尾:
世間唯一真正的航行……
是擁有別的目光,用另一雙眼睛觀看宇宙。
──馬賽爾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作者:亞莉珊卓.霍洛維茲 (Alexandra Horowitz)
ISBN:9789861335421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5/06/3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