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是為了看清楚下一步踏在何處 - 讀「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By Lady E

作者:田臨斌 / 時報出版

大概是因為我在去年也讓自己離開職場,決定給自己的人生放一場大假,沉靜下來思索前路,所以翻閱這本書,發覺果然很多觀點所見略同,特別有想分享的衝動。

此書雖以「退休」為題,但作者言是尋遍各種可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用語,只好沿用老詞,因為談論的不是六十多歲退休,而是四十多歲。這二十年的差別造成事前的準備規劃,以及事後的生活實踐都和傳統意義的退休大不相同。作者提到書中描述的想法或許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完全一致,是他在身體力行四十五歲退休中,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然而就如同每個人的家庭和財務狀況都不一樣,他不想也無法強求別人認同,只保證字字真實體驗,句句發自肺腑,至於對錯好壞,參考價值就留給讀者判斷。

本書分為十個篇章,討論「退休」所需要思考準備的十個主題,其中當然有很多追尋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但我想先特別點出「記帳真的很重要!」「記帳真的很重要!」「記帳真的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已經不知道是最近看的第幾本闡述記帳是最重要理財手段的書了,哈哈。

  1. 所有自發性的改變都源於渴望!渴望「不再是如何」,或是「成為什麼」。所以作者的第一堂課就是自我檢視有多麼渴望改變,就如同人人都希望改善生活現狀,但有人成功、有人失敗,而失敗是因為「渴望」不夠強烈,不足以引動堅定的改變。所以讀者若對退休有某種憧憬,或許該把前因後果再次想清楚,確認自己的渴望究竟有多強烈。
    • 作者在四十歲左右體認到非做些改變不可,這源自於中年危機,心中有股聲音向作者發出詢問:「人生就這樣了嗎?」,因為忙碌的生活已經逐漸失去為之打拼的意義,不再像過去一樣激勵人心,支撐每日準時去工作的最大動力就是薪水和年資,而改變的最大阻礙也正是薪水和年資,朝九晚五的歲月食之無味,棄之又沒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
    • 許多時候人們不敢脫離工作是因為沒有想清楚「我是誰」,失去社會身分之後沒有角色、沒有頭銜,似乎就產生了脫離群體的疏離感,讓人難以忍受。
    • 現代社會多數人(尤其是華人世界)推崇的工作道德觀都強調工作第一,同事們白天工作在一起,晚上經常一起出差或玩樂,「Work Hard, Play Hard」的行為模式被普遍認同,且在原本就崇尚勤奮工作的華人社會更被發揚光大,這種資本主義最強調的生產和消費,究竟要把人類的生活帶到哪裡?
    • 以前的人工作為養家活口,求得溫飽之後把剩餘時間用來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生活因此充滿樂趣和意義。現代人工作大都已超過求得溫飽,卻永遠處於一種匱乏狀態,原因是現代生產不只為滿足基本需求,更為創造額外欲求,欲求引領消費,消費再導致更多生產,循環永無止境。
    • 人生旅途中,大多是走一步算一步,時間一到,該上學的上學,該工作的工作。我們接受的教育很少教導我們認識自己,進而真正訂定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許多人到了中年才有「我是誰,人生為何而戰」的困惑,然而能越早認清自己並努力發揮特質的人,越有可能獲得事業成功和人生意義的雙重報酬。
    • 拒絕被工作體制化並非說工作像坐牢,而是真心相信工作是為了更精彩的生活,而不是活著為了做更多的工作,因此無論處在什麼環境,重點是保持一個自由自主的心態
  2. 第二堂課作者探討金錢觀,因為金錢不是萬能,夠用就好,但究竟多少才算是「夠」?但是在探討理財的技「術」之前,需要先探討理財的「道」理。
    • 金錢本身並「不值錢」,但金錢能「幫助」我們達成某些生活目標,換句話說,金錢是工具而不是目標。
    • 作者援引《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這本書中所提的觀念,並認為此書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引領人們思考金錢之於人生的價值。賺錢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為了賺錢就沒有辦法做其他有趣的事情,讀者是否願意減少工作時間和收入去實現某些人生目標和價值?當所擁有的物質連最基本的養家活口都達不到時,當然需要竭盡心力工作賺錢,但一旦超過溫飽線後,人們都需要想明白「需要更多錢的目的是什麼?」
    • 現在的消費主義是造成人們把金錢當作目標,而不是工具的一大主因,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生活卻越來越悲慘黯淡,在消費主義作用下我們就是要買,需要的買、不太需要的還是買,連完全不需要的都買。
    • 「需要存多少錢才能放心的不工作?」,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因為這取決於「生活型態」,符合不同人生目標的生活型態,所需要的錢是不同的。然而有兩種把金錢當作目標的人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再多錢都不夠用,第一種是總活在別人眼光中,努力追求更大的房子車子、更高的身分地位、更多的羨慕眼光,第二種是無限延伸對子孫的責任,認為將身後財產留給子孫是關愛的表現,多多益善。
    • 生活本身的確花費不高,但這種只是「活著」的狀態過起來也沒什麼意思,認識自己的特點,並且有「閒」有「錢」去實現這些特點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然而很多人只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清楚明白自己要什麼的卻不多,以至於許多人不知道退休後要過什麼樣的日子,因此反覆琢磨數字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思考人生目標和與這個目標相關的日常活動,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3.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 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財手段,是記帳。如果不知道生活需要多少錢,又如何斷定錢夠不夠用?這其中包括需要明白兩件事:退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過這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 作者描述自己年輕時多次的投資失敗經驗,從中學到教訓並開始閱讀相關書籍,明白了理財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將所有積蓄投入風險不明的投資項目固然愚蠢,死抱著辛苦賺來的錢不做任何投資,也絕不更加高明。
    • 巴菲特曾說:「你要在所有人貪婪時恐懼,所有人恐懼時貪婪」,聽來似乎容易,但實際上我們都是「所有人」之一,逃不過投資者心理,容易在市場下跌時感受恐懼而賣股票,卻在上漲到一個階段時才出於貪婪而買股票,結局就是「追漲殺跌」,想贏錢真的很難。
    • 所有統計數據都證明,投資股票是累積財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紀律,買賣股票想不賺錢才是真的難。
    • 擁有自住房屋這件事之於退休有很重大的意義,作者建議盡可能在最早時間購買自住房產,因為這是讓自己立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
    • 退休理財還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零負債。
    • 若投資追求發家致富或是短期高效,則投機性高,但若追求長期穩健的經濟發展和時間紅利,則決策方式不同,重點須放在「分散風險」和「複利效果」(亦即時間紅利),尤其「複利效果」才能保障退休金不被通貨膨脹擊敗
  4. 自發性簡樸
    • 作者推崇1920年代出版的《巴比倫富翁》一書,因為其中的理財原理、規律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書中教人致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儲蓄,第二件事是克制慾望、節省開銷
    • 人們有一種錯覺,誤以為幸福快樂的生活必須是物質充裕的生活,必須是競爭優勢的生活,必須是眾人服侍的生活,必須是被別人看得起的生活。然而你今天努力工作被這群人看得起,明天就必須加倍努力工作才能被另外一群人看得起。
    • 過度消費和過度工作是許多人的煩惱痛苦根源,浪費寶貴的時間,也是阻止人們跨過退休門檻的絆腳石,除非你能夠克制消費,否則退休後的生活很可能無法支持你的生活。
    • 「自發性簡樸」可貴就在於「自發」這兩字,代表的是你即使口袋有錢,也不願意花在只為「被別人看得起」的地方。簡單不是靠拒絕複雜達到的,樸素也不是憑著克制浮華完成的,而是靠生活中追求比複雜和浮華更重要、更值得關心的事物,以免再被消費主義或同儕壓力所困擾,自然而然形成的。
    • 退休理財規劃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入可敷出,而退休生活規劃的重點在減少雜事干擾以從事自己愛做的事,這兩個目標都有共同的前提:簡化生活!
    • 許多人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自己的人生如果不能由自己掌控,是不是也太悲慘了?事實上生活是有選擇的,全在一念之間。
  5. 第五堂及第六堂課,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閱讀與旅行如何有助於開闊視野、認識自我、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闡述他追求快樂生活、發掘人生職志的歷程。有別於「職業」,「職志」不以賺錢為最高原則,但同樣要付出心力、時間,更重要的還要符合會做、喜歡做、有意義這三個條件。財富不見得能創造快樂,快樂卻能創造財富。
  6. 第七堂課作者談到唯有身心靈方面都健康才能完全享受退休生活,身體健康之於任何事情都有關係,擁有健康不見得能保證幸福人生,但沒有健康卻可以注定悲慘生活。因此適當飲食運動,充足醫療保障,提升生活品質,避免後顧之憂。
    • 蘇格拉底說:「沒有價值的人生,活著是為了吃喝,有價值的人生,吃喝是為了活著。」
    • 我們經常明知道什麼事情對我們有好處(或壞處),但總沒有辦法徹底改變,說穿了,只是因為沒有發自內心信服一個新的價值觀,真心想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 要阻止自己養成運動習慣的理由很多,最常見的是沒有時間。時間當然不夠,所以才要取捨啊!說時間不夠就等於說:運動的重要性不夠。
    • 正在職場打拼的人們有很大比例處在所謂「亞健康」狀態,身為一個現代上班族要做到心理平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原因是心理平衡的前提是生活平衡,對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人來說談何容易
  7. 第八堂課作者談到退休後的人際關係、社交圈將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包括人生中不同階段所結交的朋友,往往是成長求學階段的朋友能夠歷久彌新,而工作中結交的朋友,除了少數可長可久的友誼,大多數人註定會隨著你離開工作而離開你。而家人親戚、另一半與自己的關係,與退休生活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退休規畫的一部分,在人際關係上首要是取得另一半的全心支持,除此之外,要考慮眼前社交圈中那些人值得帶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中繼續深交,也需要考慮退休後加入和興趣、信仰、志趣相關的團體。同時最重要的是,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和自己做朋友,享受獨處的時光。
  8. 第九堂課中,作者說明了選擇退休後居住地為什麼遠超出想像的重要,除了因為住是最花錢也最能影響生活品質的項目,也因為希望儘早退休的目的是為了自由自在,海闊天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走出熟悉無奇的舒適區,才能嘗試人生中的更多可能,
  9. 第十堂課作者再次分享前面所強調過的一些心路歷程,也再次提到書中雖然不斷提到「退休」二字,是因為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字眼,然而事實上,「退」的目的不是為「休」,不但不休,還要比過去更加專注於工作、樂於工作、藉由工作實現自我。若眼前工作就已是職志,千萬不要退,退了還要延續原來的工作,如果退下來之後什麼都不做,那就徹底失去意義了。作者並分享當年選擇退休最主要的動力是離開惱人的工作,但過了幾年反而學到一個教訓:「人只要活著就要工作。」工作是件好事,但不該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必須是開發自我的手段,做不到這點,就應該在可能範圍內盡量減少、或甚至完全放下。

開頭便已提到對其中諸多觀點所見略同,大抵是因為也走過類似的心路歷程,當時已進入「支撐每日準時去工作的最大動力就是薪水和年資」好一段時間,但畢竟工作內容對我而言尚未完全失去意義,所以還沒有強烈渴望改變,是直到工作對健康狀態的迫害對我敲響了一記警鐘,我花了數個月時間仔細寫下從客觀與主觀角度分析這份工作的優劣之處,也逐一條列工作對我的拉力、推力,然後每一項都列出應對之法,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已同時列出了離職後可能的去處。

但最終這些理性的分析,都回到一個感性的核心主題:

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因為生活是有選擇的,而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最終我想明白了此刻選擇要不要離開,其實是在選擇要不要打開未來的可能性,所以根據多年以來記帳數據所預估的年度花費,確定自己的財務狀況足以支撐數年的「暫休」生活後,誠心感謝這份工作給予的滋養,毅然的讓自己畢業了。

離開已經不是因為「不想要什麼」,反倒是因為想鬆開所有的一切,靜下來沉澱,再去探尋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只不過相較於作者倡導工作應該要符合人生職志,我更認為人的心境能決定所有的事,能尋到真心想做的事固然很好,若尋不到,或許只要有一段新的領悟,就能心甘情願重新接納很多事物。因此我展開綿延一年的休養生息,過上了「順心意」的日子,讓內心的聲音浮現,等候著水到自然渠成。

休息,不只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看清楚下一步要踏在何處。

願諸君也都行走在心之所願的路途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