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關「接受自己才能擁抱生命之美」的故事-讀「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

 By Lady J

Hello 大家好,我是Lady J 仔媽。今天啊,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生命起源」的故事。本來以為這篇心得可以這樣開頭。但讀完整本書後,讓我稍微改一下開場:Hello 大家好,我是
Lady J 仔媽。今天啊,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接受自己才能擁抱生命之美」的故事。
本書闡述的並不是人類的緣起,而是人類如何切割自己的所屬、致力於科技發展與宇宙探索、沈醉於追求永生與物種延續,說白了,都是為了害怕自己跟其他動物一樣,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般高不可攀。儘管身為動物的事實就在眼前,但大家心裡卻有個聲音不願相信,面對不願接受的事實,常見的反應就是除起高牆來區隔、切割、否認,然而殊不知,唯有接受自己是動物的事實,才能消彌人類對自己、對未來的各種懷疑與矛盾。

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優美的文筆,以及高強的文字功力,時不時出現帶點趣味性的問號,讓人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定見,似乎哪裡怪怪的,需要重新理解、思考,不像筆者(這年頭是否該改稱「鍵人」?)這樣唏哩呼嚕地一言以敝之,講完收工,書中所有探討、論述、深省、幽默都給略過去了。此外,本書參考的文獻與研究數量之龐大,跨領域、跨時空(古今中外),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讓人讚嘆這不只是一本書,用書庫形容也夠不到位,應該說是集海量資料融會貫通之大成,也因此,不論以書摘或心得的形式分享,都實在太為難了,為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謹摘述以下幾個重點,但相信直接拿起書來讀的話,每個人應該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關於人類不接受自己,作者這樣說:

其實多數人心裡都都明白自己是動物......但教育告訴我們:人類生存於社會,必須有別於動物,於是,千百年來人類自認有別於動物,與世界上其他生命同屬於這個物質世界,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無法接受的事實。


人類社會的主流意見是我們很特別,所以享有特權滿足我們的動物需求,其他動物覓食是不得不為,而人類利用其他動物是因為我們的地位更高......我們不想當動物,卻受困在動物的身軀裡,只是其他動物從來沒有不接受自己的問題


「每一具碳元素構成的身體彼此連結,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散開......構成一朵花、一棵樹的碳基都來自無數源頭,可能是一星期前腐敗的大象,可能是石炭紀滅絕的某種鐵蘇花,也可能是上星期重新甦醒的北極罌粟。」只有人類不願意參與這場盛宴。


關於人類自我矛盾的原因,作者這樣說:

  • 人文主義

各流派宗教或人文主義雖然對於如何定位人的實體莫衷一是,但有個大略共識:人的身體具有動物性,肉體之外有種真正的生命意義,這種額外的元素使人類無須面對做動物的尷尬。人文主義者認為,我們具備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心智,因而有了尊嚴、道德,以及理性這項天賦 (作者就此論點舉了各種實證與案例,來證明此主張是個謬誤與矛盾)。人文主義雖然小心翼翼的避開了人類社會的階級觀,但對其他生物時,卻不願放下「人類卓越」這個夢想的根基,「高高在上」針對何謂人類作出定義,切割自然並以此為傲。

  • 道德

不論是宗教的制約、社會制度與道德的約束、還是教育的設限,我們身陷在自己捏造的價值體系裡。對於自我定位與認知錯亂,以及對於未來恐慌,使得人類做出了很多矛盾、不合邏輯、難以理解的事,例如:沙烏地阿拉伯賦予女性機器人「索非亞」公民身份,卻持續壓迫血肉之軀的女性權利。

  • 偏見

重點不在差異是否存在,發現差異沒有問題,如何看待差異才要緊。人類為了貶低敵人、對手、非我族類,常用的方式之一,是稱對方「非人」,例如昆蟲、牲畜、廢物...等,研究也證明這種方式能非常有效地使原本對該對象沒有意見者,聽到非人的稱呼而立即有厭惡感。學者曾針對近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的非人化詞彙進行統計,發現其他候選人在整個選戰期間只用了0到8次,川普一個人卻用了464次。


關於人類的科技發展及宇宙探索,作者這樣說:

人類害怕滅絕,尋找永生同時積極探索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生物科技、基因工程不段突破,2000多年來,我們一直否定自己的動物性,但現在握有生物科技這股新力量,我們不得不重新學習我們是動物這個事實:基因可以重組、動物可以被複製,尤其在2018年,中國研究團隊成功完成第一次靈長類-食蟹獼猴的複製(本研究最終引起反感,因為獼猴近似於人類,如果能複製獼猴,就很有可能複製人類),我們不再是什麼奇蹟,只是同樣能被篩選改造的生物材料,我們來自於自然,也屬於自然。


歷史不知為何轉向多數人痴迷於機器智慧,卻無視其他動物具有高度意識經驗的證據。許多人對機器期待過高,但人性、情感交流、互動、以及身體與生理展現出來的機制等,都屬於血肉之軀的反應,終究是機器學不來的。


火星專家Rob Lillis基本上贊同火星計劃,但他也說:「不就該先致力改善地球上的不平等問題嗎?為何不把金錢與創造力先用在海洋減塑或開發嶄新的環保材料?為什麼這麼執著在永生和外星殖民呢?


關於動物的有趣資訊,作者提到:

群體行動的斑馬和駱駝會締結雙向聯盟,斑馬聽覺、嗅覺極佳,視力卻很糟,鴕鳥眼睛銳利但不太聞得到危險,加上他們的天敵一樣,於是雙方常結伴同行,一方靠眼睛,一方靠耳朵鼻子,發現麻煩接近就彼此警告。又例如人類與熟悉的夠互動,血壓降低的幅度比直接休息還明顯。


鑒此,加入「家有男孩崩潰日常」FB社團的媽媽們,是否考慮養隻狗呢?就算無法如願降血壓,至少在可愛的狗加入混仗大亂鬥後,可能會覺得家有男孩其實沒那麼崩潰(煙~)。


最喜歡本書最後2個章節「星辰的足跡」與「尾聲」。「星辰的足跡」用美美的文句,道盡人類的渺小,「尾聲」精則彩地總結了作者想表達的核心概念,也娓娓道來生命的神奇與難得,字字句句說得溫柔、懇切、有溫度,卻堅定、深厚、有說服力。引用「星辰的足跡」頭2段,365個字優雅地講完宇宙的誕生與消亡。


太空看似黑暗,但並非一片死寂或全無色彩。它一片有生命的黑,我們與所有生物的原質穿越那片空無才來到地球。宇宙裡約每秒都有天體華麗地結束其壽命並噴出生命能量。恆星死亡的爆發能量超越太陽存在到消滅之間的能量輸出總和,龐大到難以想像。


然而,接下來幾個星期的時間,殘存星體在寂靜太空中冷卻為閃耀的墳場,最後漫長的安詳如同恩賜,強烈能量與中子淬煉出包含硫、氬、鈷在內的多種元素。生命來自天體的死亡,時候到了我們自己的恆星也會死去。既黑暗又多彩的宇宙早已寫好我們渺小短暫的命運,人類長期視為魔力與神聖象徵的太陽只是不斷老化的恆星,星核內的氦終歸有衰退的一天,失去能量以後它會膨脹為紅巨星,並漸漸吞噬水星、金星,然後輪到地球淪為星際墓園的一抹色澤。宇宙其他角落會有更大的恆星忽然分崩離析,瞬間強光送出賦予生命的元素,或需在別的地方成就了別的可能性。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莊子,但引用的是莊子「魯侯養鳥」的故事(註),指出做好事也必須符合對方的需求,用以說明「慷慨」,並藉此帶出所有生命形態都是如此獨一無二,都是珍貴且值得被尊重的。然而,筆者覺得莊子哲學的自然之美、天人合一與作者想闡述的概念更為相近,只引用這個故事與寓意太可惜了。台大哲學系陳鼓應教授的<< 莊子哲學 >>一書提到,西方的宗教/哲學觀,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對立,把自然視為一種束縛,為了擺脫自然的束縛,於是致力於認識它、克服它,西洋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發達相應而生。然而在莊子的心目中,自然是生我、養我、息我的場所,蘊藏著生命力與至美的價值。這對照,不正式本書前個章結的主軸嗎?


最後,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小動物的故事。我抱著這本書興奮的準備翻開第一頁,小動物棠棠黏在我旁邊要我關燈陪她睡覺,看著書說:「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那提醒他就好啦~你是動物喔!一句話就好,為甚麼要寫這麼大本?」當下覺得孩子天真無邪好可愛,但看完整本書則是覺得,是啊~大人就是這麼充滿偏見、固執己見、冥頑不靈,人類究竟是種什麼樣的動物,只需花短短幾十年時間就可以「演化」出這麼大的差異,又或許,大人跟小孩根本就是不同的動物啊~


(註)莊子‧至樂篇【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 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作者:Melanie Challeng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16

ISBN:978986477937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