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遊戲之書與書的連結--讀「橡皮擦計畫」

 By Lady J


<<橡皮擦計畫>>的作者MICHAEL LEWIS (麥可.路易士),說故事高手,作品有<<魔球>>、<<大賣空>>、<<老千騙局>>、<<自食惡果>>,這幾個代表作列出來,應該就不用多介紹了。



本書敘述阿莫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與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兩個天才的深厚情誼,南轅北轍的個性導致日後的糾葛。阿莫司跟丹尼爾都是以色列人,但丹尼爾是大屠殺倖存的流亡者,阿莫司是自命不凡的以色列在地人;丹尼爾悲觀,阿莫司樂觀;丹尼爾脾氣暴躁、易被激怒、嚴肅看待每件事,而阿莫司個性隨和、不拘小節、喜歡搞笑;丹尼爾幾乎不參加任何派對,阿莫司卻喜歡人多熱鬧的場合,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研究之路上卻成了緊緊相依的靈魂伴侶,聯手解開一個又一個心智之謎,許多研究都是兩人共同完成的作品,拆不出誰主導、誰主筆,但又因為個性上的極端差異,漸漸導致一個鋒芒外漏,一個抑鬱不得志,最終讓兩人最終形同陌路。


特別的地方是,本書的敘事方式,像歷史故事、像小說、像傳記,卻讓人從中學到了重要心理學、經濟學理論,憑著作者的文字功力,本書精采程度,絕對可以列入年度推薦書單前5名! 


阿莫司跟丹尼爾醉心於研究人類心智,他們想解開的謎題,大多人可能會跟我一樣敲碗,例如:人到底是如何做決策的? 為什麼會判斷錯誤? 在判斷和決策時,我們的心智究竟如何運作,我們的心智如何運作又如何失靈?面對各種不確定(投資、應徵),人類心智是如何產生結論?...等等,我的功力尚無法完整且正確摘要結論,而且有些論點在學界裡仍然可以熱烈討論,甚至哪天丹尼爾也可能有新發現而推翻自己之前的結論,因此,僅就我小腦袋可以理解的部分,摘述重點如下:


長期以來,人們接受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 theory)理論」,假設人們做決策時,會追求效用(可以理解成對金錢的主觀價值)最大化效用,同時假設人們會傾向規避風險。但阿莫司與丹尼不買單,不斷透過實驗結果,證明人們在做決策時,並不是依照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邏輯。兩人一起建立幾個重要的理論與觀念,包括:


【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心智運作機制】

我們做出的決策、結論及解釋,都是基於我們對不確定事件發生機率的判斷,但我們的心智並不會自然而然算出正確的機率,而是用經驗法則取代機率法則。這麼做什麼時候會出錯呢?當人們不確定時,會如何做判斷呢? 阿莫司跟丹尼爾認為有3種方法(捷思法 heuristic):

  1. 表性:人們在做判斷時,會將要判斷的「標的物」與心中某個「理想典範」做比較,當個案越接近腦中的形象,你越可能覺得那個案例是常態,因而造成誤判。反之,我們對「隨機」的刻板印象,可能讓我們在遇到真正隨機的事件時,反而不相信是隨機。

  2. 可得性:可得性越高(例如:最近剛發生、常發生、常用到),人們就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然而,當我們認定某件事極不可能發生時,通常是因為我們無法想像。

  3. 定錨:人們會被身邊無關的資訊誤導。有個實驗,在轉盤上標示數字0~100的格子,轉動轉盤後,要求受試者猜猜聯合國裡有多少非洲國家,實驗結果,轉盤轉到數字越高的人,預估聯合國裡的非洲國家數目越高。

多年後,丹尼爾提出的第4種捷思法:模擬性,亦即人們總會對未來進行各種模擬。這些未實現的可能性,是如何影響人類心智呢?,丹尼爾倒過來想,如果了解心智如何「抹除」既成事實,或許可以知道在事時發生前,心智如何模擬未來。 如果不愉快的事件已經發生,人們會如何抹除呢? 。研究發現

  1. 需要被抹除的元素越多,心智就越不願意去抹除 (因為要抹除這事件需要做出很大的改變)

  2. 時間越久,事情越不可能被改變,引發的後果不斷累積,要抹除的記憶就越多,心智就越不願意試著去抹除 (這就是為什麼時間可以治療傷痛)

  3. 越不尋常、越是預期之外,越容易抹除


【後悔理論】

人類為什麼會做出違背直覺的選擇? 丹尼爾認為答案顯而易見:為了避免後悔。他認為人們在做決定時,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人們考量的,是追求遺憾(後悔)最小化。人們會為了趨避後悔,而去做某件事,也就是說,對「後悔的預期」是一種動機,並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兩人一起整理出後悔法則提到:

  1. 後悔的情緒,與「即將結束」及「失敗」的感受相關:亦即當事情越接近尾聲,而結果將是以失敗收場的話,就會越覺得後悔。

  2. 後悔與責任感正相關:當你對賭局結果越有把握,結果不如預期時你會越後悔。

  3. 當人們必須在「已確定的事(現狀,人們不採取任何行動的狀態)」和「賭局」之間做選擇時,也會特別後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遇到問題時,會猶豫不決,或寧可遲遲不願採取行動。


然而,人們為什麼可以忍受後悔的存在呢? 丹尼爾認為,原因在我們無法想像那些「沒」採取行動的「後果」,例如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如果我們選擇另一個職業,就會比較快樂。


【分離效應】

這個名稱太難懂 ,直接看例子吧~

問題A:假設你現在有1,000美元,除此之外,你現在還要在以下2個選項中選一個:

選項1:有50%的機會贏得1,000美元。

選項2:價值500美元的禮物。

(多數人會選擇選項2,確實把獲利拿到手)


問題B:假設你現在有2,000美元,除此之外,你現在還要在以下2個選項中選一個:

選項3:有50%的機會損失1,000美元,50%的機會不會損失。

選項4:確定損失500美元。

(多數人會選擇選項3,賭一把!)


其實這2問題是相同的,如果選的都是賭一把,就有50%的機會拿到2,000美元,如果選的都是確定獲利/損失,最終都會拿到1,500美元。阿莫司跟丹尼爾試著證明,當人們面對有風險的選擇時,會個別評估有風險的選項,而不同的描述方式,會影響人們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分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


參考點,是人們在判斷獲利或是損失的依據,他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例如:面對收益,人們會想規避風險,面對損失,則會傾向冒險,人不是在不同事物之間做選擇,而是在不同描述之間做選擇,因此只要改變選項的描述,就可以操弄人們的決策行為。有發現嗎? 用參考點來操弄人們決策行為的一個技巧,就是在提供的選擇中,需加入風險因素,人們的思考就會開始不太合邏輯囉~


看完這段,有沒有想把保險合約跟基金的公開說明書拿出來看一下啊?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想知道更完整的說明跟舉例,可以翻翻本書「第10張-人生有賺有賠-從展望理論到分離效應」喔~


書中也回答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

  1. Q:當飛行員表現不好,該安慰他,還是臭罵他一頓? A:其實不管怎麼做,飛行員的表現,最終都是回歸到該有的平均表現值。

  2. Q:判斷病因(例如解讀X光片)時,醫生的臨床經驗厲害,還是電腦模型演算厲害 ? A:簡單的演算模型,就可以精準預測醫生的診斷結果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敘事動線離不開阿莫司跟丹尼爾2人的以色列背景,時間點的交代就像看完一部簡明近代中東以阿史,提到以色列大學教授在教書學期中,可能隨時被徵招去戈蘭高地出任務,出生入死殺敵後,立刻回到教室站在台上教書,也可能旅居國外教書期間,一聽到國內戰事就立刻買機票趕回祖國參戰,以及他們的研究初衷,也是為了幫助祖國,希望幫助經濟規劃、科技預測、政治決策、醫療診斷、法律證據...等領域的決策者,「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學習有效方法來降低、消除判斷時可能導致偏見的原因,有效改善決策品質」,雖然說到以色列人為何而戰? 答案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在戰爭中失去的同袍親友,忍不住感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驚喜之旅,原本以為在看小說,讀著讀著,赫然發現「峰終定律」(結尾時的感受定調整件事的體驗過程,可以應用在活動規劃喔~),正是男主之一丹尼爾所提出的,再繼續讀著,驚覺這位男主就是<<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眼不識泰山的我,看了大半本才發現! <<快思慢想>>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早已塵封、泛黃,還有被水淹過皺褶(這本明明就因為厚度,翻都沒翻過就被我束之高閣,台北市舊公寓高樓層的水氣有這麼重?!我以為只有落塵重)。鼓起勇氣快速翻閱,發現裡不少章節,是在詳述<<橡皮擦計畫>>裡介紹的研究發現,包括:解釋非理性行為的展望理論、價值理論、稟賦效應,原來<<橡皮擦計畫>>根本是小說版的<<快思慢想>>精華導讀版! 所以,讀過 <<快思慢想>>的朋友,如果發現以上摘要有誤解的地方,請不吝指正喔~


赫然發現2本書的關聯後沒多久,又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看到作者引用阿莫司·特沃斯基的話作為第十四章「認清預測的侷限」的開場,當下的反應是:阿阿,我知道他!,這幾年閱讀量漸漸累積後,開始發現書與書之間的連結,不論內容的延伸、觀念的呼應、跨領域應用,還是融會貫通後領悟,都是讀書的樂趣所在啊~


謹以此文,揮別即將結束的2個月WFH奇幻之旅,撐過了一些煎熬、運動了一段時間、追了點劇、讀了點書、也多認識了自己一點,很滿足,很感謝~


最後,摘錄本書錦句如下,共勉之~

  • 緊急事件的美妙之處在於,如果等得夠久,就不緊急了。

  • 世界不只是一座舞台,也是賭場,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機率遊戲。

  • 顧問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對於不確定的事,要裝百分之百確定。

  • 你的瞳孔,會洩漏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 會誤導的垃圾訊息之一,就是面試。

  • 只要一個好故事,就可以打趴統計數據。

  • 人類不擅長預測,倒是很擅長於解釋。

  • 或許,人類心智最狡詐的地方,在於它會讓我們對於本質不確定的事物產生確定感。

  • 沒有哪個想法了不起到讓你緊抱不放,如果發現行不通,不需要拼了老命去堅持,另外找一個就行了

  • 快樂的人不會老是想著沒發生的不快樂的事,而不快樂的人想的則是當初如果選擇不同,自己可能會有多快樂。

  • 悲觀的人碰到壞事,等於經歷了2次厄運,第一次是你擔心某件事會發生,第2次是壞事真的發生

  • 我們做出的重大決定,通常都是隨機發生的。

  • 獲得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東西的痛苦。

  • 人類心智對於可能性很低的罕見事情,會高估其發生機率。



作者:MICHAEL LEWIS (麥可.路易士)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1/04/01

ISBN:978986661394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