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照樣造句吧--讀「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

 By Lady J

<<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是一部作者對德國的觀察筆記。作者蔡慶樺,學經歷跨外交、哲學、政治領域,著迷於德國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以上在書中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透過細膩的觀察,從語言角度切入德國生活、文化、政治及歷史,構成全書4個部分,藉由德語的字彙、片語、字句、典故,帶大家看見不同的風景,而每部份都由數篇3至5頁的短文組成,書本不厚,放進背包剛好,非常適合時間破碎且不喜歡包包太重的讀者。


選幾個覺得有趣,或感觸比較深的篇章來分享:


  • 晚餐/晚餐麵包 Abendbrot

德文「晚餐」這個字拆解開來,就是晚上(Abend)+麵包(brot),冷食在德國飲食文化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諸多德國諺語都提到晚餐吃得少、吃得簡單,也有書籍這麼解釋「Abendbrot,那麼簡樸、有點酸腐,但又充滿情感,其料理不要求花費太大力氣,卻需要細心挑選」。晚餐麵包與德國人嚴謹、拘束、自我克制的傳統形象緊緊結合在一起,也乘載了深刻的文化含義。


  • 喝酒的人說喝水好 Wasser predigt der, der Wein trinkt 

德國詩人海涅的作品裡,用「他們私底下喝酒,而公開讚美水」來批評偽善、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表面上鼓吹人民要吃苦耐勞,私底下卻奢回度日,也成為媒體愛用句。

>>這句不容易照樣造句,但腦袋中的畫面應該不少,大家自行腦補吧<<


  • 校園過路費 Campus-Maut

是記者用來戲稱大學學費的新造複合詞。德國讀大學原本是不收學費的,近年來有些邦開始收取,因而引起軒然大波。但古老時的大學教授,很多沒有固定教職,需依賴授課時向學生收的費用度日,例如在講桌前放頂大帽子(收錢用),或在點名簿上紀錄已繳費的學生,這筆費用可說是直接給講師的「過路費」。但某種意義上,老師們鋪好一條路,要走這條便捷之路的學生,繳點過路費應該也不為過吧~


  • 沒人想蓋一座牆 Niemand hat die Absicht, eine Mauer zu errichten

德國政治史上最扯的睜眼說瞎話,誕生於1961年6月15日。當時東德政府最高領導人烏布里希特(Walter Ulbricht)回答記者詢問「將在布蘭登堡門後蓋起一座圍牆的謠言」是否為真,烏布里希特回答:沒有人想蓋一座牆。不到2個月後,東德軍警一夜間拉起了鐵絲網,蓋起了阻隔東西德28年的圍牆。此後,「Niemand hat die Absicht (沒有人有這樣的想法)開頭的句子,多在諷刺說謊者。

>>照樣造句:沒人想____。你心中跳出哪句呢?<<


  • 窮,但是性感 arm aber sexy

克勞斯。沃維萊特(Klaus Wowereit)擔任柏林市長13年,「窮,但是性感 arm aber sexy」是他的名言之一,如此簡潔有力、自信、有魅力的一句話,日後被諸多標題致敬,例如:窮,但美麗、窮,但還是要生機飲食...,甚至變成一種時尚寫在購物袋上。但讓我盯著這句端看許久的原因,其實是德文的窮(arm),居然是英文的手臂(arm)耶!

*他也曾在競選時,對著麥克風向全德人宣布「我是同性戀,這也挺好的!(Ich bin schwul, und das ist auch gut so!)」,這句話德國政治史中成為經典。

>>照樣造句:窮,但還是要買<<


  • 自由死 Freitod

德文中表達自殺的字,官方用語、日常用語都是「自己殺害自己」的意思,但有個特別的用法字面上沒有殺害的意義:自由(Frei)+死(Frei),藉此避開「殺害」的概念(因為殺害是一種罪,法律上、宗教上的罪),強調出於自由意識的選擇,也是結束後從原有的困境解放/解脫,從而自由。


作者在此提出了反思:自由真的是完全自己可以決定的嗎?對自己放手,就自由了嗎?選擇離開使摯愛之人身處傷痛,是否以別人的自由換取自己的自由?....我們不曾走到極限,難以了解身處極限的人承擔著什麼。另外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逐漸走向越來越長壽卻又病痛孤獨的老年...,必須思考討論在步入死亡之前的生命尊嚴,不管我們終將自由或不自由地離開。


2020年德國聯邦法院作出了一個劃時代的判決:刑法規定醫療人員不得營業化協助自殺>違憲。憲法法官解釋道,因為人具有人格權,也有結束自己生命的自由。作者認為,這個判決勢必將改變德國臨終醫療的走向,對「我們可以怎麼道別」這個困難的問題,給了個勇敢卻必要的答案。


  • 誘惑人心的歌聲 Sirenengesang

<<奧德賽>>是希臘作品,但早在德國文化生根。Odyssee形容漫長的、充滿困難與意外的旅程,與此相關的,還有奧德賽式(odysseisch)的形容詞,例如形容證物去向迷霧重重,或是真相調查極度困難。歌唱女妖那誘惑人心的歌聲Sirenengesang則常出現在媒體,形容煽動性、具感染力的言論。


「奧德賽」一詞也常在媒體上用來形容在德國官僚主義下不可意思的漫長複雜流程。例如:新冠肺炎在德國爆發時,不少民眾懷疑自己與感染者接觸過,盼向健康醫療單位申請檢測,卻發現流程冗長,媒體稱之為「身處奧德賽旅程中」。

>>照樣造句:每次按下申請單「送出」按鈕前,心情都是忐忑不安、猶豫再三,因為一旦坐上特製特斯拉自撞車,就如同身處奧德賽旅程中,迷航是唯一的可能,等待是唯一的選則。<<


  • 與狼的鬥爭 Wolfgang

(圖片來源:網路)
日耳曼人對狼非常敬畏,也對狼這種神秘勇猛的野獸形象著迷不已,將狼視為一切危險的來源,也希望自己在與狼的戰鬥中,佔領那種撕裂的力量,古老日耳曼與北歐神話裡,戰神奧丁腳邊站著2匹狼,分別代表貪慾與饑餓。而Wolfgang這個名字存在德文已一千多年,Wolf是狼,gang是行走,合起來可以解釋為狼跡、狼蹤,gang也是交火的意思,合起來變成「與狼鬥爭者」,德文歷史上,取名為Wolfgang的名人無數,包括:莫札特、歌德。(為何我腦袋出現三腳鋼琴旁站著2匹狼的畫面...)


  • 哥白尼式的轉向 kopernikanische Wende

佛洛依德認為讓人類遭受重大屈辱的3件事:(1)哥白尼轉換了觀察宇宙的方式,讓人類發現自己並非宇宙的中心 (2)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人類突然發現自己並非造物主的作品,而是來自動物王國 (3) 佛洛依德自己的心理學,人類發現了幽暗的潛意世界,了解到自己並非理性、思想的主人,潛意識(非意識)才是決定心理過程的關鍵。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著作,顛覆了當時的宇宙觀,「哥白尼的轉向」也成為德語日常用法,更被媒體經常使用,例如政論節目常聽到來賓批評某政策必須大幅度改革,必須來次哥白尼的轉向。

  

  • 驚嘆Verwunderung

柏拉圖說過:一個真正愛好智慧的人,其姿態必是驚嘆。除了驚嘆,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作為哲學的開端。這篇主要介紹德國國小引進哲學課作為宗教課(教授<<聖經>>)的替代課程,讓「異教徒」有替代選擇。德國小學哲學課綱,主要引用哲學家康德的4個哲學核心問題,分成4個領域:「我能夠知道什麼?」、「我能夠做什麼?」、「我能夠期望什麼?」、「人是什麼?」。有國小哲學課教師受訪時說道,學生的很多問題都深具哲學意義,例如:語言是什麼?為什麼櫃子要叫做櫃子而不是其他名字 (我也被妹妹問過這些問題!我都亂回答!)。


為了培養孩子獨自思考的能力,我曾經研究過法國的哲學教育,也曾經用哲學童書陪孩子思考,心得是:非我能力所及,何必為難自己!然而,網路世界的資訊/雜訊之多,社群媒體、同儕團體的影響之大,如果台灣教育能在哲學教育方面有一點琢磨,相信一定能幫助年輕人、孩子,用更深厚的底蘊來面對這世界的複雜。


也因此,非常同意作者說的:這一代的孩子,比我們更需要體認並理解複雜的世界,與其把小孩赤手空拳丟到人生叢林,不如早日協助他們形塑價值判斷,交給他們觀察理解世界的利器


此外,語言與政治、語言與歷史這2個章節,內容聊到德國黨派、政治生態、年度關鍵字(例如2017年的「牙買加破局」),也說到新聞如何巧妙運用德語的選字、結構、單複數、陰陽中性等來創造一語雙關、暗示、嘲諷、警世等效果。我對這領域比較不熟,但讀起來也還還算輕鬆、能懂、沒有壓力。若想知道作者的筆鋒,可以參考今(2021)年9月14的「維也納人與他們的咖啡館」這篇,輕鬆略帶詼諧,讀起來有身歷情境感,有新知的收獲,更有深刻的反思。


遙想自己在國外的時候,只能在日常中細心觀察、用心體會,但對當地語言的掌握度實在太弱,所以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僅止於表層的發現,蠻可惜的。若要歸結出一句心得,應該就是書中其中一篇的標題吧: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 Eine andere Sprache zu können, ist wie eine。我想要有好多靈魂~~


作者:蔡慶樺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0-07-05

ISBN:978957053274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