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dy J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句話的力量,也正如這燈火。話者與聽著雙方的生命,都柔合在一句話裡,能表達自我、能治癒傷口、能傷人,也能讓自己的深度被看透。有別於坊間著重說話技巧的書,<<說話的內功>>要說的是如何磨練語言的力量,作者將「學習說話」的過程整理成8大階段,每個階段引用東西方智者、聖賢的話,來帶出要領與內容。
然而,雖說是汲取世界48位哲人的智慧,但個人覺得被引用的文句並沒有特別的記憶點,反而引用得有點刻意置入,但若從「包裝」的角度來看,大致能理解作者的設計。話雖如此,本書所提磨練語言力量的8個階段,還是有蠻多值得參考的地方,摘要如下:
用「修養」培養話皿
修養的關鍵在於培養自尊心,學習說話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關愛自己開始,知道自己價值的人,才會知道別人的價值,說話時因而能既不隱藏自己,也不炫耀自己。
作者在此特別提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認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唯有管理好情緒,才能減少抑鬱的、充滿憤怒的、具有攻擊性的話語,唯有那時才能保護自我,也避免傷害別人。試想我們自己或周遭,是否也曾遇過在該感謝的時候莫名奇妙嫉妒,或用憤怒表達歉意,這些都是情緒壓抑導致情感表現扭曲變形,我們必須正確認知情緒與情感,而非一味忍讓。
改變「觀點」話語將隨之改變
世界本身是客觀的,是我們以主觀看待,看待世界的眼界深度,就是個人語言的深度。朝鮮後期學者成大中說:「內不足者,其辭煩;心無主者,其辭荒」,內不足跟心無主是同樣的狀態,都是沒有觀點,回答起來必然空洞無力,發言沒有重點,講話吞吞吐吐缺乏調理。
然而所謂語言,必然乘載著該語言所在社會的主流觀點。學校與社會灌輸我們的,並不突出,也不嶄新。作者在此發出呼喚:請對外界灌輸給我們的、社會要求我觀點存疑,並在此建立新的、個人獨特的觀點。請揚棄他人的目光,用自己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並承認自己並非永遠完美。
用「智慧」讓話語更有深度
智慧是知己、知彼,進而認識世界,若只接觸與個人想法相同的資訊,只是行為的重複,而接觸與個人想法不同的文字、話語,才能拓展自我。
這章節後段提到,知識必須經過個人的解釋,才能涵養知性,成就智慧。此外,若想要改變局勢,首要任務在於「解釋」。統治階層掌握話語權並支配語言,並近一步鞏固實權,權力關係亦是如此,上位者指鹿為馬,下位者同聲附和,只是方式變得更隱晦、更純熟。扭轉這惡性循環的方式,也是解釋,解釋是弱著的武器。
但解釋什麼、怎麼解釋,作者沒說,個人推測,指的應該是重新定義問題,亦即另闢戰場,新的戰場照我的遊戲規則玩,但確切如何不知如何分曉?本書有不少這類抱著問號跳到結語段落,有點可惜。
用「創意」讓話語更新奇
創新的話比千篇一律的話更能吸引人心,但要怎做呢?作者建議,心態上,要相信「我做得到」,也要有革舊圖新的勇氣,此外,嶄新絕不是一刀兩段,因此得先放棄非得標新立異的強迫心態。方法上,則有3個方向可以參考:
移花接木:幾個既存的東西各取一部分,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新的東西。
留意空缺:空缺通常是人們不在意或刻意隱藏的部分,直到被挖掘或賦予意義,方能可能成為「事件」而產生影響力。想稱讚對方時,試著發現其他人沒能看出的優點,想攻擊對方時,試著找出鮮少被提及、對方極力逃避的問題。凸顯空缺的話,即使形式稍嫌生硬,破壞力也必定不容小覷。
書寫一變,分享再變:書寫的過程中,我們的想法跟表達方式可能跟著思路的梳理而換然一新,與他人分享文字的過程中,我們的想法跟表達經過討論、反思後,可能又再推陳出新。
懂得「傾聽」才能善於說話,決勝點是掌握對話間的弦外之音
我們對善於傾聽的人敞開心房,而非口若懸河的人。良好的傾聽必須是沈著、從容、專注聆聽對方的話語,並且恰如其分地做出適當回應、眼神、身體動作,同時,解釋對方意圖與心思的技巧與眼光也不可或缺。而為達到這個目的,必須不斷練習。
傾聽也是自我保護的最前線,在眾口悠悠的洪流中善於傾聽,才能同時兼顧自我成長與自我保護。此外,我們必須了解,對他人的理解,最終一定伴隨著某種程度的誤解,不如接受誤解的存在,在話語的2個面向中,努力朝理解前進吧~
「善於提問與回答」
<<提問的7大力量(The 7 powers of questions, Dorothy Leeds著)>>一書中,整理了提問的7大功能:獲得答案、激發思考、獲得資訊、使我們受控、使人敞開心房、引導傾聽、使人們說服自己。
作者認為,提問是維持權力的手段,同時也是翻轉權利的工具,提問能改變視角,權利隨之暫時發生變化,因此弱者必須不斷提問,藉此監督權力,從而改變世界。提問要盡可能溫和(除了特殊情況外),不過度表露意圖,也不因此說話拐彎抹角,保持適當距離,純粹「呼喚」地提出疑問。這同樣需要時間學習與訓練。
書中少數明確講到技巧的內容之一,出現在這裡。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提到:如果非贏不可的話,盡量用混亂的方式提問,不給對方思索的空擋,在對方回答的瞬間,立刻丟出新的問題,那麼對方至少答錯一題,那時再緊咬著這個錯誤答案,將對方推入困境。
「如果我們想要製造某種結論,...切勿以井然有序到有利於從中看出結論的方法提問,而應以混亂的方式提問。如此一來,對方無法事先看出結果,也無從預防。另一方面,是對方回答的實際內容,我們也可以利用對方的答案,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
包括上述方式,叔本華提出的全是狠毒招式,例如:針對問題窮追猛打、偷偷放進未經證明的假設前提、擴大解釋對方的主張、提出挑釁問題、隱藏的循環認證、自我宣稱勝利,再不行就人身攻擊吧~
感覺這應該是辯論社必讀教材之一,雖然我沒有學過辯論,但可是直接在社會大學紮紮實實地上過這一課呢~(菸~)
培養足夠內功後再發展「說話的技術」
如何更善於說話的具體方法,本書中並沒有太多琢磨,只提到的幾個基本原則,例如:不要自以為是的給人忠告、適當表達情緒、話語可以有謀略但不可以造假...等等,但也沒有細說如何應用、操作。因此,如果技巧有興趣的話,相信坊間應該有很多書籍琢磨在這個領域。
「自由」不受話語束縛, 該說的話,該丟掉的話
當話語無法說明,或反而會造成傷害時,請捨棄話語,不要被自己的話束縛,比起你說的話,你的行為更能證明一切。此外,作者也提到了一個值得筆記的特別的概念:承諾不必非得履行(但不能一開始就說謊),「言出必行」只是原則,並非絕對標準。雖然約定跟面子都重要,但我們的人生更重要,但凡話語與約定都要審慎為之,但即使如此,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仍必須果斷放下。
最後(聖賢妙答案例前)以沈默的必要做結:讓我們努力累積知識,培養深入的觀點,並且適時以恰到好處的話語表達。不過偶爾也請保持沈默,重新設定對他人的認知與判斷。一點一滴的累積與一點一滴的抹除同樣重要,如此才能重先設定,盡可能減少先入為主之見,但沒必要將沈默視為退步而有所避諱,越是重新設定既有的知識與認知,並對此保持沈默,我們的話將越簡潔、越見深刻。
我深信一句話的重量,可以壓垮一個人,一句話的力量,也可以拯救一個人。因此一直以來,我努力學習傾聽、學習說話、學習提問、學習應對,最大的心得是:好好說話真的挺費神的XD。雖然老朋友都說我這些年來進步很多(感謝大家的鼓勵),還是無法避免「話一出口就後悔」、「最重要的那句話始終說不出口」,「這句話當時應該這樣說的」...等各種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看來,我還是得繼續努力吸收知識、涵養智慧與修養,但最重要的是培養幽默感!
讓我們努力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有觀點的人、有智慧的人、有創意的人、擅長傾聽的人、善於提問與回答的人、有技巧的人、自由的人吧~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1/08/04
ISBN:978986384561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