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別人的眼中共鳴與學習--讀呢喃中的土耳其

By Lady R

疫情這兩年,若沒有生個孩子,日子是否會空轉?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疫情讓我錯失了到處旅遊的機會,甚至是在土耳其當地的旅遊

會讀這本書,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下開始的,既然自己體會的機會變少了,想看看別人眼中的土耳其,究竟是什麼樣


這本書是作者2014年至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做交換學生約1年的經歷,其中穿插著為撰寫本書所查詢的相關背景資訊,或許因為身分不同,接觸的環境不同,加上我先生在作者到訪前幾年,已至伊斯坦堡工作過一段時間,以及我這三年住在這邊的接觸和了解,作者書中陳述的內容,不論就過去或現在來說,並不全然正確,但若這一兩年有人想要藉由看書了解土耳其,讀這本也未嘗不可,不用盡信(因為內容不是全部正確),但卻可以對土耳其有個完整而概括性的了解,待真的親身到這裡再一一驗證,此外,近幾年台灣人對土耳其的興致大起,網路上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文章與報導,同樣,還是自己體驗最真實


讀這本書第一個驚喜,是在推薦序中看見自己以前的老長官,雖然老長官講的內容不愧為我代表 (他寫推薦序時的身分仍為我單位的首長),短短的推薦文塞了滿滿的經貿資訊,但如同與長官的對談總是會帶來點啟發,記述長官在此篇推薦中帶給我的提點如下 : 人生的學習旅程上,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來的,境界是修來的。


回到書的本身,此本書雖然分為5部,但我念起來的感覺卻像分為3部,第一部分是有趣的個人經歷和文化資訊,第二部分是歷史及較為沉重的報導,第三部分篇幅較少,是個人的隨筆雜記。

第一部份我讀的興致盎然,這其中包含原本沒有興趣的土語及原本就有興趣的飲食文化,不過作者所介紹的餐廳及飲食並不太經典,參考價值不高;第二部份就比較接近原本看此書的動機,加上作者本身念的是新聞系,整個篇幅軟硬參雜,若本身對歷史和政治沒有興趣的人,讀起來會較為無趣,但卻也清楚交代了土耳其人某些層面上的處境與狀態,令我驚喜的是作者利用學期假期間走訪了德國柏林,由於德國是土耳其大量移民的國家,故於書中也介紹了土耳其人移民德國的歷史和情結,也順勢點到了土耳其與希臘的人口交換事件,這些事在當初都對土耳其產生不小的影響,但隨著時間推移,物換星移,對於純想旅遊及生活的人而言,參考價值會遞減。第三部分則是記述作者在伊斯坦堡外的旅遊經驗,因為並沒有特別精彩,若想要了解這部分的內容,坊間也有其他部落客的文章可以參考,倒不一定要念這本書。此外全書中的照片也不特別精彩,個人覺得適合對土耳其這個國家歷史文化有興趣了解,但仍是小白階段的人閱讀。


由於我喜好的內容已大到成為章節,諸如飲茶、咖啡、語言等,若你也對這些內容有興趣,建議可以上台北市立圖書館網站線上借閱,故不在此大篇幅的轉述,僅記述我有共鳴的作者體悟如下,正體是我個人分類/體悟,斜體綠字是作者書中的論述 : 


關於旅行與海外生活 :

*當我換個地方嘗試繼續過著安逸的生活時,就體察不到更多值得探索的事

*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其實就是刻板印象


關於學習與語言 :

*學習一種語言,最終的目的可能是成為精通的翻譯家,但很多時候,若把它當成一個生活和冒險的潤價,我想,這才是語言最有趣的地方

*選擇一種科系,或許是對外來職業的想像與幫助,但過程中的經歷,也許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土語是一種言語意義很有意思的語言,日常生活充斥著溫暖的祝福語問候語 :  

那些我認為多餘且難為情的話語,真正是一種拉近人與人距離的方式


伊斯坦堡是座古老的城市,從信奉基督、到阿拉真神,從希臘羅馬人到突厥人,有意或被迫的遷居,都在這個城市上演過,它所涵蓋的文化多元,但思想卻未必留存,看著似乎衝突、卻又融合的景象,卻是這座城市的日常

時間的推移可以改變我們的所見所聞及感受。在這不變的常理下,風格變了,品味變了,價格觀變了,最終人也變了。伊斯坦堡這個城市的命運,似乎就是最好的詮釋。


這一段文字,也是我覺得不得不留存在心中的伊斯坦堡印象

在地形起伏相當大的這座城市哩,共有四百多座清真寺,喚拜聲更能無遠弗屆地傳達到任何一個角落;而在喚拜繚繞的空氣中,伴隨著的是往返歐亞兩路的輪船鳴笛、海鷗清脆響亮的鳴叫、觀光團導遊大聲的導覽解說、冰淇淋小販敲打的鈴鐺聲、輕軌電車在街道上行駛的鏗鏘詩想,和計程車呼嘯而過時震天響的土耳其流行樂。

土耳其國民詩人奧罕. 菲力(Orhan Veli)有一首詩 ,就叫做「我在聽伊斯坦堡」 (Istanbul'u dinliyorum)。他在詩中每一段首句和尾句都重覆說著「緊閉我的雙眼,我在聽伊斯坦堡」,伊斯坦堡獨特的聲音魅力,似乎只需用聽覺,就能感受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


願有興趣的你,有一日也能來體會土耳其,再與我一同暢聊你對土耳其的體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