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讀「人生4千個禮拜」

By Lady J


這本書不厚,符合我的閱讀能力。5則短文推薦,其中2則筆者的作品我看過/正在看,這麼巧!那就是它了!


<<人生4千個禮拜>>是以
活到約莫80歲計算,乍看之下可能忍不住驚呼:活到80有點太久了吧!但換個角度想,每週五期待週末的到來,又在週日晚上憂鬱著明天又要上班時,倒數計時板上已毫不留情地減了1,4,000一下子就數完了。時間究竟是什麼東西?面對生命的有限,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作者提出幾個觀點,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後重新整理如下:


【生產力/效率陷阱】

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生產勞力取代勞力,加上科技的發達,理應讓人感到時間更充裕、更游刃有餘,但事實卻非如此。人類把空出來的時間,塞進更多事情,事情永遠做不完,也更沒有耐心等待。於是,坊間的書籍,教我們如何更有效的運用時間、戰勝時間、番茄工作法、斜槓人生...,也於是,時間變成我們「利用」的東西,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如何運用時間。直到又過完累得像狗的某天(狗狗心中OS:我才沒這麼累,生活才沒像人類那麼沒品質,好嗎?),赫然領悟,如果成功在有限的時間內塞進更多事情,我們會發現終點線開始後退,或是發現「清空收件夾」是現代版的薛西佛斯,處理完電子郵件的過程,最終會帶來更多電子郵件。我們的生產力/效率越高,終將變成有求必應,讓他人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許願井


全面感到深沈倦怠是今日的常態,相較於人生苦短,工作不順遂更令人沮喪,因為我們正在以不想要的方式,消耗自己有限的時間。記得「機會成本」嗎?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我們的選擇所犧牲的代價,魚與熊掌中被放棄的那個 ,只是結果發現魚不好吃,熊掌也被放棄了,哀怨加倍啊~


【生命的有限性,映照出所謂存在】

哲學家海德格說:「我們不是得到時間,也不是擁有時間,而是我們就是時間」。白話文約莫是:我們的人生是每個當下的總和,每個當下串連起來,從生到死,就是我們經歷的時間了。所以作者進一步這樣說了: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當你把重點放在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生命。當你與時間的關係幾乎完全是工具性的,當下這一刻便失去意義


我們常常陷入以下2種誤區:

  1. 著眼於未來,卻沒有好好經歷當下:想想從小到大的教育與環境,總是教我們把目標放在未來,為未來而努力。好好唸書,以後可以有多點選擇、找好一點的工作; 現在努力多打幾份工多存點錢,退休後可以去環遊世界...等等。我們常執著於從手中的時間,提煉出最好的未來價值,卻無視於現在、現實。然而,不論你最看重人生的什麼,那永遠能回溯到某個你不可能事先安排的機緣巧合,現在更不可能再回頭改變。計畫只是說明當下意願,提出你目前認為理想上,你希望如何對未來施展自身微薄的影響力,而未來當然沒必要聽你的。

  2. 試圖操控時間:我們越想管理時間,渴望操之在己的人生,遇到不順遂時,就越備感壓力、空虛、沮喪。反之,愈能面對人生有其侷限,承認、坦然面對我們的能力有限,反而更能享受生活的喜悅。


【時間管理/運用】

作者認為,正因為生也有涯,或許更好的時間管理/運用方向是這樣的:

  • 用最明智的方式,決定不要做什麼,哪些不去管,忽視該忽視的事物,而且無罪惡感。

  • 不再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完。一旦不再需要說服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反而能放心,專心去做幾件重要的事。人生短到反而讓人鬆一口氣,你得以放棄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必追求理論上你應該成為的超人。然後,就可以動手做真正可能做到的事。

  • 認清放棄沒有什麼不好。放棄希望是承認自己實際上擁有力量,放棄希望是一種肯定,是開始中的開始,你將明白「自己先前不惜一切想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其實根本沒有必要」是一種解脫。

  • 了解成效並非一切,甚至最好不要有成效,因為效果永遠是以後的東西,而以後永遠太遠了。

  • 在日常生活中,納入更多沒有特殊目的的事,把更多時間用在單純為做而做,為休息而休息(而不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才更能活在當下。

  • 滄海一粟療法:你拿人生做什麼,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你用你有限的時間做什麼,宇宙根本不在乎。所以,停止再拿難以達成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當事情多到承受不了、感情問題、地位之爭、錢不夠用,只要稍微跳脫,想想你在宇宙裡根本什麼都不是,接受自己在歷史上重要性的微不足道,你會感到如釋重負。在「好好過一生」這方面,一旦停止背負不切實際的定義,你便多出很多可能性

  • 停止騎驢找馬的人生。停止幻想「總有一天」會到來,接受一切 (沒錯,就是認輸吧),不論世俗是否將其定義為成就,此時此刻,投入當下。但這裡我要稍稍反對作者提出的「最後還是得定下來」,個人倒是覺得,如果花上數十年騎驢找馬是一種耗費時間在不理想情境的「將就」,那麼,豁出去的定下來讓自己沒回頭路,只能願賭服輸的硬著頭皮勇敢往前才是「將就」吧!「放棄其他選項而讓當初的選擇有了意義」太消極了,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所以更不能將就啊!


【好好運用時間前,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

  1. 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哪個部分,你目前追求的是安逸,但其實需要稍微走出舒適圈?(作者建議,盡量選擇讓自己格局變大的,走出舒適圈,即使可能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可能會失敗,可能會痛苦)

  2. 你是否要求自己達成不可能的生產力或績效,或是用哪種標準來評判自己?

  3. 你在哪些地方必須接受你就是你,你當不了你心中認為該當的那種人?

  4. 在人生的哪些領域你依舊不敢出擊,想等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再說?

  5. 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這本書有個很有趣的地方,最後的最後-附錄,提供了「坦然接受『生也有涯』的10種工具」,看似全文重點精華摘要,但實際上全文不見得有提到XD,卻又務實、可執行,值得參考: 

  1.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替你每天的工作,預先設定時間界線

  2. 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

  3. 事先決定要讓哪些事砸鍋

  4.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5. 做好事也要集中火力:社群媒體讓我關心太多事,即使每一件事都值得關注,但我們必須集中自身有限的關懷能力

  6.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數位干擾太誘人,可以試著把螢幕存彩色調成灰階,讓手機看起來更像工具,而不是玩具 

  7.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找到新鮮感:關照每個當下,不論那個當下有多日常

  8. 在人際關係中當個「研究者」:用好奇心(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取代憂心忡忡(希望接下來會出現特定結果,害怕事情不如預期發展)

  9. 隨手行善,不要等

  10. 練習什麼都不要做:不要逃不此時此刻的感受,抗拒衝動,不要想著操控自己的體驗或身邊人事物,讓一切順其自然


不能否認的,天下大亂了,疫情、戰爭、仇恨、對立、地球暖化...作者說,古印度文明的時空旅人如果來到今日,立刻就能認出我們的年代,屬印度教所說的「爭鬥時」。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爆發至今,生活模式被改變了,體感時間也錯亂了,日子不知怎麼地好像一下子飛逝,又好像永遠過不完,生命的脆弱更是在本該是平凡的日常中,冷不防地突然其來,是時候該重新檢視事情的重要性,重排先後順序了。


證嚴法師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永遠屬於我們,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雖然我總說,我胸無大志,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但或許這就是我的活在當下:用心經歷、體會、感受每個當下,努力讓每段人、事、物的緣分到盡頭時,即使還是會捨不得,但不留遺憾。雖然不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作者:Oliver Burkeman (奧利佛‧柏克曼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01/22

ISBN:978986077785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