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字小心機,快學起來 - 讀「如何讓人聽你的」

 By Lady J

本書全名<<如何讓人聽你的:華頓商學院教你用文字引發興趣、拉近關係、有效說服>>,作者約拿.博格是華頓商學院教授,專研行為改變、社會,及產品、點子與行為流行原因。借助於數位科技的進步,作者用更科學的方式,挖掘語言使用的技巧,研究把大量素材(例如:文章、對話、演講錄音、音樂、劇本...等)丟進演算法,來拆解、分析、找到規規則、共同點或發現問題。


全書以清楚的章節架構,敘述6種文字的功能與力量,不廢話、不熬口,完全沒有美式文章常見的那種內容展開後,又不斷回頭環繞主旨,又再延伸出去的...來回感,喜歡這種輕快的閱讀節奏。


以下摘錄6種文字使用的技巧,給自己做個紀錄,方便未來查閱,也做個引子,推薦這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啟動身分認同

  • 把動詞變成名詞,把行動變成身份認同:直接舉例吧~ 想要請人幫忙時,不說「你可以幫我個忙嗎?」要說「你可以當我的小幫手嗎?」想讓別人為你所用嗎?試試他貼上標籤吧!例如:形容同事是「創新者」而非「很有創意的人」,反之,要淡化他人觀感時可以反向操作,例如律師辯護時可能會說:「他不是個罪犯,他只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哇哇哇,話術是不是很重要!
  • 「不能」改成「不要」:「我不能」後面通常接的是外部限制,例如我不能吃巧克力,因為媽媽說不可以; 而「我不要」後面通常接的是動機,例如我不要吃巧克力,因為我要控制體重。「我不要」讓我們拿回主動權,因而更有機會達成目標。

        然而「我不能」的巧妙,在於只要用對地方,就能發揮它「擋箭牌」的價值與功用。例如「我不能再接額外的工作,否則我手上的案子會被拖延到」,言下之意,不是我不想幫忙,而是實在沒辦法,是外力讓我心有餘而力不足,給對方選擇的機會,而非直接拒絕。然而實測結果,這技巧可以用,只是還需要搭配其他技能,例如人設明確、不怕造成別人困擾這類。

  • 「應該如何」改成「可以如何」:「應該如何」限縮了答案的可能,而「可以如何」擴大了思考範圍,更有機會激勵出有創意的想法。鼓勵小孩勇於破框架思考,或老闆整人時很好用。
  • 善用人稱代名詞:看似簡單的「你」、「我」,若能很有技巧地使用,可以達到很多效果,幾種應用方式如下:
    • 嘗試跟自己說話、自我激勵時,用「你」能以局外人的角度對自己喊話,讓自己與困境拉開。
    • 社群貼文標題要吸睛,可以加上「你」,讓受眾覺得在對他們說話,增加受眾參與感。例如「省錢5妙招」改成「你可以用來省錢的5妙招」。
    • 反之,顧客支援、尋找答案的內容就不適合用「你」,此時的「你」傳達了責任歸屬。試想,「你餵過狗狗了嗎?」與「狗狗吃過晚餐了嗎?」,那一種問法比較不會讓兩人吵起來呢?
    • 如何決定是否用人稱代名詞呢?「希望為說出口的話負責到什麼程度」是判斷依據。例如「我從研究結果發現...」與「研究結果顯示...」。

傳達自信

說話時展現自信的方法如下,尤其演講時可以參考,包括:

  • 丟掉規避語(例如:或許、可能、如果),多用確定語(例如:肯定是、顯然是)規避語是用來買保險的詞語,給人不確定性,會讓內容與講者都顯得沒把握、舉旗不定,直接吞噬影講者的響力。反之,多用確定語能展現信心,讓聽者願意追隨,不管他到底講了什麼(例如川普式發言)
  • 不要猶豫:遲疑比規避的殺傷力更大。猶豫讓講者顯得不聰明、沒有料、專業不足、容易被聽眾看輕。如果需要,建議可用停頓取代,停頓會讓聽眾產生一種正面的光環,不僅讓聽眾消化剛剛所講內容,也鼓勵他們用簡短的肯定語(嗯嗯、沒錯)來回應講者。
  • 把過去變成現在:利用動詞時態自帶的語感,過去式給人主觀、稍縱即逝的感覺,現在式則給人普世長久價值不變、意見篤定的感受,例如要說餐廳食物好吃時,用 the food is excellent 取代 the food was excellent 更能增加影響力。
  • 適時表達懷疑:不確定性所釋放的信號是我們對其他觀點的開放性,例如把直述句變成問句,讓人覺得講者有開放的心胸,願意接受反對意見或尋求他人建議,反而讓我們更具說服力。

問對問題

正確時間問對問題有助於給人留下好印象,也可以搜集到想要的資訊,以及促成社交連結的建立。作者提出5個建議如下:

  • 勇於求教:不要羞於提問,徵詢建議不但可以取得資訊,也能搏得對方好感,為我們「聰明」的形象加分。
  • 打蛇隨棍上:延續性的提問,給人真誠、投入的感覺,進而願意分享更多。
  • 四兩撥千斤:被問到左右為難的棘手問題時,就丟個與之相關的問題回去,用反問問題來迴避而不失禮。
  • 不要想當然耳:對方越不想揭露的資訊,問問題時越要避免正面假設,例如買中古屋時,不要問房仲「這屋子應該沒什麼問題吧?」,而要問「以前的住戶有沒有抱怨過什麼?」。同理,在簡報中解釋複雜概念時,要說「都沒問題吧?大家」避免說「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 穩扎穩打:這裡作者舉了一個研究案例,目的為了找個方法/技巧,讓所有人(不論親疏,甚至班機上比肩而坐的陌生人),都能在1小時內拉近關係。實驗是這樣進行的:3組問題,每組12題,兩兩搭擋輪流閱讀並回答第一組的問題,15分鐘內能答幾題算幾題,15分鐘後(不管第一組題目有沒有答完)換進行第二組題目。研究結果,成功地讓不分對象、時間、地點,與陌生人培養出親近的關係。很神奇吧?想知道題目嗎?意者請洽,或翻翻這本書吧!

善用具體性

  • 讓人覺得被聽見具體性語言讓人感覺你有用心傾聽,可以多敘述一些細節,例如:在賣場幫客人找衣服尺寸,可以說「我幫你找找你要的灰色T恤」而非「我找一下」,就足以增加業績。
  • 使用具體的語言:讓別人更清楚我們在說什麼。例如不說「好吃」而說「好吃到讓人流口水」,不說「好人」而說「溫暖的人」。這個我會!畢竟我有經年累月「刻意練習」~
  • 適時抽象:什麼時候要說得抽象呢?畫大餅的時候!募資提案的時候、寫「目標」的時候,請專注在抽象的「為何」,而非具體的「如何」,讓讀者有自行腦補的想像空間,畢竟寫實在了,就無法作夢了...(煙~)

動之以情

想把故事講得好聽,就要發揮情緒的力量,例如:變化節奏製造高潮迭起、添加不確定性讓讀者保持專注...等技巧,在本章節有很多實用的建議。


掌握相似性(與相異性)

想融入團體或拉近與人的距離(例如:公司電子郵件),可以盡量使用相似的用字遣詞,以帶來熟悉感、安全性,雖然可能有點無趣,但較容易被視為同個群體。但當需要有記憶點時(例如:流行歌曲),具創意、相異性的用詞反而能吸引目光,儘管可能得冒點風險,但能讓你脫穎而出。


文字(不論說出口還寫下來)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可以傳達意念,也可以搞砸一切。文字的使用技巧,其實是個社會化的過程,但仔細觀察背後的心法,不難發現,關鍵還是在於「讓別人聽自己的之前,自己得先聽別的」。文字的力量也不單單只就文字本身,還關係到使用者的身份,必須謹慎。但願人人都能抱著一顆善良、包容的心與人溝通,好好寫字,好好說話。感謝推薦這本書、還幫我畫重點、還一直雞湯我的優秀孩子!


作者: 約拿.博格 Jonah Berger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10-3

ISBN:9786263742147

留言